比起一味地禁止孩子使用手机,不如让他们学会如何合理地安排学习、生活与娱乐,只要找到一个好的方式,手机也可以与孩子和平共处。
在儿子刚读幼儿园的时候,我们经常会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进行趣味学习或是玩益智小游戏,久而久之,就使他对手机这类电子产品产生了依赖,甚至养成了离开电子产品就不能专注学习的坏习惯。
这件事可成了家里的大烦恼,作为家长的我首先进行了自我检讨并付诸行动,放下手机多给孩子有效的陪伴:陪伴阅读、陪伴运动、陪伴学习……慢慢地,孩子的注意力就从电子产品上面转移到了妈妈身上,做什么事都要找妈妈陪。
家里的烦恼其实并没有真正解决,只是换了一种形式。
这可怎么办呢?
“我也不是非要玩手机,但我也不知道干嘛呀。”
“妈妈,你总是让我做你想要我做的事情。”
在一次交谈中,我倾听到了孩子心底的声音,也仿佛找到了答案。
那个时候,孩子最大的喜好就是搭乐高玩具,我们约定既然是喜欢的事,就要坚持并且独立去做。学着自己看图纸,自己组装颗粒,拼错了也得自己找问题。在这个过程里,儿子的动手能力和专注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使用手机的次数也少了。
我以为尊重孩子的喜好,让他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就是答案。
后来发现,并不止于此。
在一次浏览B站的时候,儿子和我无意间看到了一位叫冯羿的少年在用尤克里里悠然自得地弹奏歌曲的视频,孩子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对这个叫尤克里里的乐器产生了兴趣。当决定要学尤克里里的时候,我和儿子约定,既然学了就不允许半途而废。事实证明,乐器的学习过程,是枯燥和辛苦的,一首完整动听的乐曲背后不知要下多少苦功。庆幸的是,孩子坚持了下来并且开始享受弹奏带来的快乐。看来只要正确地利用手机,它也能成为我们学习的工具与渠道。
在进入小学之前,孩子已经通过兴趣爱好的学习养成了专注和坚持的好习惯。为了提高他的社会实践能力,丰富课余生活,在周末,我就会带他参加“青少年公益课堂”或是志愿服务活动,从一开始的抗拒,到愿意来参加,逐渐地能够主动融入,再到现在化身一名小小志愿者去帮助他人,这样的点滴进步,对孩子和家长而言,都是成长路上的一份礼物。
现在儿子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每天除了完成课堂作业,依然在发现并坚持做喜欢的事,譬如学架子鼓,打篮球,一有空就会去参加社会实践。在家里,我们把这种学习模式叫做“3+X”,即作业、兴趣、社会活动,基于此他可以再选择一样想要干的事。儿子会不假思索地说:“我想要玩会平板电脑,看会儿动画片。”
比起一味地禁止孩子使用手机,不如让他们学会如何合理地安排学习、生活与娱乐。手机并不是只有坏处,它也可以是学习的有益工具,只要找到一个好的方式,手机也可以与孩子和平共处。
■王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