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04年,英西战争结束,签订《伦敦条约》。公元1622年 荷兰殖民者入侵中国台湾。公元1628年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年代,农民的起义,政治的腐败,让整个中国社会民不聊生。公元1630年,在泖口诞生了一名垂范百世的学子——陆陇其。
陆陇其,原名龙其,字稼书。他淡泊名利的一生, 从默默无闻开始,在众人景仰中结束。
要说起陆陇其的成长,离不开曾祖父陆溥传承下来的优良家风。相传明初,陆溥调任丰城督运,在船运粮食回来的路上,突然狂风大作,底触礁石,缓缓下沉。陆溥跪在船头祷告,雨即停,船也不再漏水,到达丰城后,发现船的洞被三条裹着水草的小鱼给塞住了。陆溥为了感恩,将自己的堂号命为“三鱼堂”。感恩戴德,教化育人。陆陇其秉承先祖遗志,后将自己的作品命为《三鱼堂文集》。
三鱼堂,是陆稼书祠堂的正厅,堂内一套红色的八仙桌前,是两根赤红色的顶梁柱,祠堂内还有多种不同色度与饱和度的红色并存,如同陆氏家族遗传下来的沸腾血液般,生生不息。堂内最为醒目的是梁柱上的大幅对联,黑底金字。深邃的黑色犹如沉寂的夜般神秘肃穆,以另一种意象化的表达来彰显陆陇其的为官之道。在他上任之初,曾赠以上司布鞋两只,而离任之时,唯图书数卷及妻织机一具而已。
而玄英色的砖瓦,玄青色的门墙,是一种执着的诉求。“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 天下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为陆陇其亲笔楹联,他一生推崇理学,注重教育。康熙三十一年,陆陇其宦游归泖口,以十金建传心堂,四方求学者不断。踏进书塾,我们不禁浮现出陆陇其曾在此教书的情境:一席布褂,两袖清风,手拿书卷,在莘莘学子的耳畔循循善导,而传心堂就是如今的尔安书院。
“有官贫过无官日,去任荣于到任时。” 这是他的挚友俞鹤湖给予陆陇其一生的评价。对于陆陇其,我们不禁会发出这样的思考:一个出身白屋寒门的人,是以怎样的信念做到富贵无意,荣辱不惊,甚至在他做县官的地方,百姓都把他当成神灵般祭拜。
泖水汤汤,正气浩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陆稼书祠堂承载着这绵延数百年的刚正之气,熏陶着辈辈后人,有关它故事里的风骨、色彩与细节,早已不止萦绕在祠堂中,它们是在时间的长河中跋涉与远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