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人文

二、五彩斑斓的黑——刻纹宽把杯

我们如何给美定义?是行云流水、巧夺天工?是别具匠心、婉转细腻?

这是属于长江流域、杭嘉湖平原独有的美,孕育于平湖这片江南土地的古老智慧。

水、泥土与火焰,人类对自然最原始的掌控。通过物理塑造和化学燃烧,思想与行动激烈碰撞,人类的智慧便不断进阶。从仰韶文化的红陶到良渚的黑陶,我们古老的祖先利用湿柴烧制产生“还原气氛”,将窑炉中的二氧化碳还原成碳分子,吸附在陶体之上,从而用渗碳法解决了陶器渗水这个当时的世界性难题,古老的科学文明在微微火光中悄然萌芽。

这只戴墓墩刻纹宽把杯,制作于距今5300至4000年前的良渚时期,2001年出土于当时的乍浦镇建利村戴墓墩自然村。此刻,我们凝视这只刻纹宽把杯,它源源不断地散发出的史前美学气息,让我们看到了“大道至简”这个中华美学的精髓。没有过多的外部装饰,没有绚丽的色彩,质朴却又繁密的线条纹饰,一袭黑衣显得肃穆和神秘。有人说,它更像一只正要振翅腾飞的鸟,那高高翘起的冲天流好似昂首向天的鸟头,通体的“蛇、鸟”纹泛着羽毛的细腻质感,39根极细的泥条像缕缕光线镶嵌装饰着宽把。显然,这是一件虔诚地用心制作的祭祀礼器。它摆脱了对自然事物的直接模仿,把对天地的崇拜与信仰以意象化的产物来展现,把自身的生命特征和情感赋予到自然和神灵的世界,岂不美哉?

如果说这只刻纹宽把杯所带来的智慧与美让我们看到了那时良渚先民对生活无穷的创造力,那同时在平湖出土的多件带刻画符的遗物则将中华文明的深度打开到了另一个维度。良渚文化刻画符不只是以单个符号孤立存在,更多的是多个符号的排列组合,我们很难不将它与某些具体含义相联系,或者说它很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至于是谁画下了这些符号,我们猜想也许是当时脑体结合的高级知识分子,那些权力与等级的掌握者。

透过这些纹饰与符号,我们仿佛看到了4000多年前的良渚先民对于艺术的天真而浪漫的探索。今天,站在平湖这片富饶的大地上,我们努力汲取着脚下这片土地带给我们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在悠悠流淌的历史长河中,这些珍品不曾被湮没,而越发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2021-01-25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82780.html 1 3 二、五彩斑斓的黑——刻纹宽把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