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 墨
自古及今,丹青妙手中爱画兰花的着实不少,如马麟、郑思肖、赵孟坚、赵孟頫、仇英、徐渭、石涛、齐白石等,且都有名作传世,但倘要论个中翘楚,估计谁都会对赵孟坚心悦诚服。
赵孟坚(1199-?),字子固,号彝斋,系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一世孙。初以父荫入仕,宝庆二年(1226)中进士,授集贤殿修撰。历官湖州掾、入转运司幕、诸暨县令、严州知府。景定初,迁翰林学士承旨。宋亡后,忽必烈为巩固统治,以高官厚禄将一批“德高望重”的宋代遗臣罗致朝中。生性耿直的赵孟坚不仅无意做贰臣,而且颇为决绝地回到平湖广陈隐居了起来。据《浚仪赵氏玉牒谱系》记载,赵孟坚所在的赵氏一支从宋高宗建炎初年(1127)就迁居于濒海而又相对安宁富庶的广陈。对孤标傲世并以书画独步一时的赵孟坚,《辞海》条目注其“能诗,善书法。工画水墨梅兰竹石,取法杨无咎;尤精白描水仙,笔致细劲挺秀,花叶纷披,而有条理,评者以为繁而不冗,工而不巧。存世书画有《白描水仙卷》、《墨兰卷》、《自书诗卷》等,诗文有《彝斋文编》”。
从画史及存世作品来看,赵孟坚都可以说是墨兰画(用墨写兰)的先行者,而其画兰技法更是泽被深远,开后世法门。李渔在《芥子园画传·兰谱》中有言:“画墨兰自郑所南(也即郑思肖,字忆翁,号所南,宋末元初画家)、赵彝斋、管仲姬(也即管道升,字仲姬,赵孟頫夫人)后,相继而起者,代不乏人。” 发之山野、长于深谷的兰花以其孑然独立又幽香袭人而“质盖百草”,历来是文人墨客最喜爱的花卉之一,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其与菊花、水仙、菖蒲又被誉为“花草四雅”。而且,比今人更精于品鉴的古人还认为竹有节无花,梅有花无叶,松有叶无香,唯兰有叶有花并带馨香,于是乎,或诗词歌赋,或挥毫泼墨,字里行间,一枝一叶,每每以兰花寄志寓兴。据传孔子以“兰为王者香”而作《幽兰操》,随后便有屈原的《离骚》、陶渊明的《幽兰》、韩愈的《猗兰操》……这些诗文都是对兰花高洁形象的人格化赞美,意在表露对节操的珍视与坚守。就绘画而言,墨兰独立成画,文字记载始见于苏轼的《题杨次公春兰》,可惜此图不传,唯诗句尚存:“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兰花图,就是赵孟坚的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春兰图》卷。赵孟坚擅长水墨白描水仙、梅、兰及竹石,总体给人以“清而不凡,秀而雅淡”之感。《春兰图》卷是赵孟坚的早期作品,画中春兰清雅秀润,却又颇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峻气度。同样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墨兰图》卷,是赵孟坚的典范之作。据《墨缘汇观》记述,《墨兰图》卷“作淡墨幽兰两本,平坡从草之间,觉清气侵人,笔法飞舞”。确实, 画面上的两株墨兰,各呈放射状,长叶参差错落,柔美舒放,清雅俊爽;兰花盛开,如彩蝶翩翩起舞。兰叶皆用淡墨,花蕊墨色微浓,变化含蓄,格调高雅。赵孟坚的好友周密有《烟云过眼录》四卷,在谈及这幅作品时曾云——
赵孟坚墨兰最得其好,其叶如铁花,茎亦佳……前人无此作也。
《墨兰图》款署“彜斋赵子固仍赋”,钤“子固写生”印,还配有作者《题墨兰图》诗——
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
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
从题诗及画面来看,那一葶一花,也应该是春兰无疑,但阴历六月开花,反其道而行之,不难看出画者的写真之意,爱己若兰,君子守德,更当以兰馨沐心。元代画家顾敬(号灌园翁)后来在画面上补诗一首以表敬意——
国香谁信非凡草,自是苕溪一种春。
此日王孙在何处?乌号当忆鼎湖臣。
明代文征明也有评《墨兰图》诗——
高风无复赵彝斋,楚畹汀江烂漫开。
千古江南芳草怨,王孙一去不归来。
后人归纳赵孟坚画兰时用笔劲利又刚中带柔,每每在笔意绵绵中花朵及兰叶均一笔点划,并在疏淡相宜间清丽秀雅,含蓄隽永。就其《墨兰图》卷来说,他显然更着意于兰叶的绵长柔韧,使蕙兰的盛放之形在疏花简叶中卓然凸显。也有人认定赵孟坚是“露根兰”(即画兰不画土)的始作俑者,以画露根兰寄寓无土亡国之痛,因为他的《春兰图》卷确是如此。其实,“画兰根不沾土,乃宋末元初画家郑思肖轶事”。绘画史上,有“兰出郑(思肖)赵(孟坚)”之誉。郑思肖(1241—1318),原名之因,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郑思肖擅长作墨兰,所画之兰除了“疏花缀简叶,孤生不成丛”,而且一概无土,据《宋遗民录》记载:“不画土,人询之,则曰:‘土为番人夺,汝有不知耶?吾忍画耶?’”表明其“根不著土”的墨兰不仅别出心裁,还另有一番痛彻肺腑的深意。画兰之后还曾题曰:“纯是君子,绝无小人。”显然,其为人处世,更为冷硬决绝。都说人生如寄,但何以为凭,料想对赵孟坚与郑思肖来说,最钟情的无疑是笔下之兰。因此这两人于身世家园定然是感同身受又心意相通,偶尔也自会笔法相随。明末清初的画家朱耷即八大山人也如是,无论画作及署名,都皆匪夷所思又令人拍案叫绝。这也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言:“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