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1月12日,市供电公司运检人员顺利完成了10千伏春塘G582线1号环网柜安装新型指示器安装工作,这标志着由我市供电专家自主研发可视化“故障指示器”开始上线试运营。这项新技术的使用将为我市后续开展线路管理维护、快速抢修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意味着全市电网的配网建设再添一把“安全锁”。
据了解,随着城市架空线路“入地化”改造,越来越多的使用专用变压器供电模式的用户转变为电缆线路供电。“管线入地”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因用户侧设备故障导致电缆线路停电,现有的故障指示器信号无法远程查看就是其中之一。“电缆故障极为隐蔽,巡视难度极大,在查找故障范围时消耗时间大,据统计,用户电缆故障的处理时间普遍较长,平均达98分钟,降低了用户对优质服务的体验感。”市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潘建乔说,为提高电缆线路巡视效率,缩短故障处理时长,他带领科研小组对可视化“故障指示器”进行研发,力求实现远程查看该类故障指示器信号。
从年初开始,在潘建乔带队攻坚下,成功自主研制出了“新型指示器”,实现了故障信号实时上传,快速定位故障范围,协助故障处置;电缆温度阀值预警,监测设备健康运行水平,辅助用户运维这两大功能。据了解,改进后的新型“故障指示器”具备多功能合一、成本低等特点,同时,也能利用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在后台实现直观的可视化展示,正常情况下服务用户监测电缆运行状态,故障情况下远程精准协助用户迅速隔离故障。
据初步测算,新的可视化“故障指示器”投运后,电缆线路故障处置平均时长将降至59分钟,在首次接入试运行后,市供电公司还将在运用实践工程中不断进行优化,深入开展新型指示器在线监测,加强动态分析和预警,不断提高可视化“故障指示器”的实战性能。
■记者 钱澄蓉 通讯员 沈文文 陶 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