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论苑

读懂孩子的敏感期

■ 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毓秀小学 汤丽英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表现出各种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在这个时期内,孩子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愿望去主动接触外面环境,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充满热情,会全身心投入;在这时期内,孩子对某些事物的感受性达到最大,学起东西来也非常容易。所以,在这个关键时期家长给予科学的引导和关注,把握孩子发展敏感期,机智而灵活地处理好互动关系,会让家庭教育事半功倍。

一、读懂孩子敏感期的重要性

婴儿刚出生时喜欢看黑白相间的地方,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彩球?婴幼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水?为什么爱吃手?为什么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为什么不断扔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递给他,他会再扔掉?有段时间又一下子喜欢上了数数……

这一切,揭示的是儿童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秘密——敏感期。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规律、年龄特征。列举的现象中,就有光感敏感期、味觉发育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臂发育敏感期等。其他还有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数字敏感期等。据研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要经历的有三十多个敏感期。敏感期就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孩子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孩子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讲述了一个错失视觉敏感期的例子。一位叫托蒂的小男孩的眼睛“十分奇怪”,原因就在于他的一只完全正常的眼睛却是失明的,这是孩子在出生后因为轻度的感染,眼睛被绷带缠了2个星期后造成的结果。

看看现实生活,一些孩子从小就因为眼睛被诊断为弱视而戴上了眼镜,在开始的时候大多数人会认为是孩子眼睛的发育不好,其实是因为错失了孩子的视觉敏感期。在一些传统的养育方法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将家里的灯光调得很暗,因为怕灯光太亮,孩子的双眼会朝着一个固定的地方看,从而出现一种叫“对对眼”的现象,殊不知正是因为大人的这种错误的做法,让孩子错失了眼睛受光的敏感,最终照成孩子弱视的情况发生。因此,在孩子视觉敏感期的发展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孩子去感受光源,由暗到明,由弱到强,同时注意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光,这样孩子的视觉敏感期得到充分的刺激,孩子的视力才能健康发展。

教育研究与实践发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研究还发现,儿童敏感期也是有弹性的,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

二、例谈孩子敏感期的教育策略

读懂情感敏感期,让陪伴更温暖 对于3岁前后的孩子而言,会非常依恋熟悉的人,这就是情感的敏感期。孩子半岁前后就开始“认生”。所谓“认生”,其实是“认熟”,他关注身边经常对他示好、对他的情感作出回应的某个熟人,开始寻求亲人并与之建立情感依恋关系。这是孩子建立自我同一性或自我认同感的开端,他会对这个熟人微笑而拒绝其他人的邀请或身体接触。如果半岁前后的孩子被送到陌生的地方,并频繁更换身边人,这个孩子就可能因此失去对身边任何他人的信任,会对周围的人和物产生怀疑和恐惧,会产生自我认同危机或同一性混乱。

所以,在3岁前后的关键教育之一是情感教育。对于3岁前后的孩子来说,还没有发展到独立生活、独立做事的年龄。在这个年龄段,孩子更需要陪伴,需要拥抱、抚摸或亲吻(亲吻孩子的脸颊和额头),让孩子享受更多的自由、宽松、爱。3岁之后,逐步引导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到9岁前后,才开始正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和独立做事的能力。相反,如果让孩子在3岁前后就接受严厉的管教,而没有让孩子与父母建立亲密的情感依恋关系,那么,孩子长大之后就可能发生严重的情感危机,并由此带来学习的困难。

读懂语言敏感期,培养表达的能力 与情感的敏感期相比,语言的敏感期更明显也更直接。在孩子3岁前后,如果有人陪他说话,孩子的语言潜能就可能100%被开发出来。如果5岁前后才有人陪他说话,他的语言潜能可能只有80%被开发出来。如果到9岁才有人陪他说话,那么,这个孩子可能会丧失大部分语言能力。在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家长要抓机会,多跟孩子说话、聊天,和孩子一起讨论他感兴趣的问题,如在乘车、游玩、接送的路上、睡前等。孩子提问题时,家长要耐心答复,语气温和,不能厌烦。家长也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讲孩子能听懂的话,跟孩子说话或者讲故事时要讲究语气、语调、表情、动作,还可以创设一定的悬念引发孩子的好奇,从而愿意倾听,激发交流的愿望。

在孩子3岁前后最好由父母亲自陪孩子说话。语言和情感是连在一起的,谁在这个年龄陪伴孩子,跟孩子说话,谁就将成为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的“亲人”。

孩子不仅对语言的声音系统敏感,他对语言的符号系统也是敏感的。所以,父母在跟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可以给几个月大的宝贝看看黑白视觉卡,也可以让他们读一读动物和植物的图片。当然,他们一开始无法响应父母,甚至看上去呆呆的,可是吸收却在悄然进行着。等到了二三岁的时候,孩子会有一个很大的飞跃,他们开始自己去选择图书的主题,开始能独立阅读一些简单书了,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跟父母沟通故事中的一些细节。

而到了四五岁,孩子会进入一个阅读的敏感期,有了认字的愿望,他们会让家长读给他们听,还会在阅读中格外关注字的形状和样子。他们认为字就是一种符号、一个图画,它们和其他东西是一样的,他们会逐渐发现,这个符号原来与可触摸的东西是可以配对的,这个符号跟图画书的画面也是有关系的,这个发现会给孩子带来欣喜。所以,作为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语言敏感期、识字敏感期到来的表现;其次可采用与生活结合的识字方法以满足孩子敏感期的兴趣需要。如:在家具、电器、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上写上它们的名称,还可以利用亲子共读图画书来认这些字和词,陪伴孩子一起朗读出来,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并借机对孩子在语言的表达上进行示范和引导。但切忌不要为识字而识字,不要用文字局限孩子的想象力。

读懂感官敏感期,让孩子感知世界 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会用自己的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他们会睁开自己的眼睛去感受光,会通过吮吸及听觉来判断母亲。慢慢的,他们会舒展自己的四肢,打开自己的心智,吸收这个世界的一切。

触觉是孩子较早发展的感官,早在妈妈怀孕第8周开始,孩子已有触觉反应,刚出生的孩子喜欢被爸爸妈妈抱、接触质地柔软的物品。在身体各部位中,孩子的嘴唇和手是触觉最灵敏的。2岁以下的孩子处于口欲期,有啃、咬、吮吸的欲望,其实这就是孩子用触觉在认识外在环境和物品。所以,父母要给予孩子干净、安全、可咬的东西,让孩子去体验,去探索。

眼睛是人的灵魂之窗,是孩子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孩子脑部怎么处理看到的东西,影响到今后动作、语言、认知的发展。刚出生至六个月左右,孩子看东西很近,而且偏好对比度高的黑白物体,之后对彩色敏感。所以,父母要在孩子刚出生不久抱着近距离给其看东西,慢慢用不同的色彩刺激孩子,置身自然就是一个好策略。

听觉的发展不只是听到声音,还促进认知发展。孩子刚出生时,内耳尚未完全发展,对较大的声响或较高频率的声音才会有反应。所以,可以相对地大声跟刚出生的孩子交流、听音乐、听大自然的声音。

到了3-6岁,孩子们的活动空间更大,会去奔跑,想去触碰一切,各种感官得到飞速地发展。

如果这个时候,家长看到孩子跟小伙伴们奔跑,去阻止奔跑,说怕摔了;如果孩子捡石子捡树枝玩并带回家,说太脏了;如果孩子用刀片剖开一些物件,说危险啦。长此以往,一个活泼的孩子,肯定硬生生地变成一个被操纵的木偶人。所以,家长要读懂孩子的感官敏感期,明白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探索世界,所以,当孩子没有危险,也没有妨碍他人的时候,要满足孩子的探索欲望,而更为积极的做法就是主动创设较为安全的环境,让孩子去尝试。

读懂细微事物兴趣的敏感期,培养专注的品质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奶奶带着四五岁的小男孩去书店看书,当这个男孩和其他孩子一样坐在地板上看书,奶奶立刻上来说:“宝宝,别坐在地上,太凉!”孩子站了起来,放下手中的书,换了一本。转了一圈,好不容易安静下来,又拿起一本书看了起来,奶奶又来了:“宝宝,渴不渴啊,喝口水!”随之而来的又是“宝宝,这本书不要看,不好!”“宝宝,注意不要太靠拢,小心近视!”这个奶奶是爱自己孙子的,但她一定不知道,她的这份爱,这份唠叨,已经把孩子的专注给毁了。

而现在很多的父母说自己的孩子注意力差,有些是因为剖腹产造成的先天影响,但是更多的原因是后天不仅没有得到培养,反而遭到破坏。所以这个时候,要把握孩子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岁半至4岁),当孩子去观察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揪你衣服上的那些细小图案时,请不要打扰他。因为这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好时机。任何时候,只要没有危险,父母不要因为怕脏或者其他原因而打扰孩子。

读懂物权意识敏感期,尊重孩子的拥有权 先看这样一个案例:奶奶从老家来看望2岁半的东东,进门就脱掉自己的鞋子,穿上妈妈平时穿的拖鞋。小家伙马上哭起来,趴在地上非要奶奶把拖鞋还给妈妈不可……

很多人觉得这样的孩子小气、无理、任性,其实这是因为孩子进入了一个成长的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事物所有权极度敏感,在其作用下,他们往往会对特定物体的归属十分敏感,认为家里的某一个物品是属于谁的,就是谁的,其他人不能动用,否则,就是破坏了事物存在的法则,值得他去纠正和维护。结果,常常被大人贴上“不懂分享的自私小孩”这样的标签。

这个阶段的孩子特点:他们强烈地感觉到了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的快乐。并且对所谓大道理一概不听。再例:一个小家伙要玩另一个小朋友的滑板车,不准,两个人差点打起来。父亲问:“你觉得那个小弟弟怎么样?”儿子:“好玩。”“那你想跟他一起玩吗?”“想。”“那他的玩具你喜欢吗?”“喜欢。”“那你的滑板车可以借他玩?”“ 不行,那是我的”……

不管怎么样都绕不过去。再多的道理也许都是无用的,因为他们的世界就是那样的。心理学认为:孩子只有在完全的拥有物质并可以自由支配时,才可能去探索物质背后的精神,才可能超越于对物质的占有。而当这些物品的所有权完全属于孩子自己时,交换就开始了,而这要靠孩子的自觉,家长不要过早地进行干涉。

给予家长的建议就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意愿,不要觉得孩子是老大就一定把玩具从孩子手里抢走送给那些小的。在类似问题上,年龄和面子都不应成为伤害孩子的利器。

三、结语

了解孩子的敏感期,就是为了读懂孩子,尊重孩子,让孩子自由成长。因为这种自由不是放纵,而是生命的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孩子本来就是一个有能力的个体,他们生来就具有天生的学习能力。他们会循着自然的成长法则,不断使自己成长为一个更有能力的个体。

作为父母,需要做的是陪伴和引导,当然,每个孩子的敏感期出现时间并不相同,所以父母要用客观的态度,观察孩子的内在需求,从而达成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目标。

2020-11-04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5244.html 1 3 读懂孩子的敏感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