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是很多幼儿园娃娃都会背诵的一首古诗,但孩子是否真正懂得其中的道理,去珍惜粮食,吃光盘中的食物呢?我认为“光盘”是一种理念,这不仅是对粮食的爱惜,更是对粮食生产者的尊重。而孩子如同一张白纸,培养这一良好意识还需从小灌输、从“娃娃”抓起,让勤俭节约的理念深入孩子们的内心,帮助孩子们从小树立节约意识,养成节俭的习惯。
我的儿子已经越过了2周岁的门槛,自从成为母亲我就深感教育之不易。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吃喝拉撒的日常习惯开始就要引导孩子认真做每一件事,而吃饭的“规矩”,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还记得,我们家的孩子小的时候,家里的大人常对我们说:“吃饭要吃白白碗,碗里留饭粒,以后脸上就要长麻子。”于是当年的我们,每次吃饭总是认认真真把饭碗刮个干净,以至于到如今,我和表弟表妹们,依旧保持着吃“白白碗”的习惯。
以前不吃“白白碗”会长麻子脸的唬人说法,如今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威慑力”了,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家长也在寻求新的教育方式。今年酷暑,我带着儿子去了趟农村远足,路过农田,我带着儿子下车,在田埂路上走一走,看看尚且绿油油的稻子、体验烈日下劳作的农民伯伯的辛苦。儿子胖嘟嘟的小手,抚上一绺绺稻子,懵懂地去联系自己平时所吃的米饭与这些绿色植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和稻田中央那些大汗淋漓的农民伯伯之间的关系。也许那一天起,儿子开始有了“节约粮食”的概念。
餐桌上的食物,经过无数人的手,从源头的农民到后道的厨师,一盘美食凝聚着大家的努力,而对这些劳动者最大的尊重就是“光盘”。如今在引导下,儿子已经知道“剩饭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剩饭农民伯伯会生气、做饭的外婆会生气、赚钱买菜的爸爸妈妈会生气”等。特别是在今年,全国掀起了“光盘行动”,上到政府层面,小到幼儿园食堂,家里就更加注重对儿子的节约粮食的教育,而在大人们的三令五申、种种引导之下,儿子确确实实又进步不少,饭前先看碗,盛多了,提前要求减量。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光盘行动”正是对这一美德的传承和发扬。为了避免更多“舌尖上的浪费”,我们时时刻刻在教育孩子,孩子的变化让家人们感到欣喜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以身作则”的责任,做到餐厅不多点、食堂不多打、厨房不多做,减少舌尖上的浪费……这些都是能让我们和孩子共同努力的事。“光盘”不应只是一句口号,更应该成为一种习惯。我们每个人都应保持敬畏之心,带上孩子和家人,以主人翁的姿态从自身做起,从娃娃抓起,从点滴做起,把厉行节约作为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争做文明的践行者。
■钱澄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