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雨婷 华婷婷 通讯员 郑凯欣 摄影 王强
核心提示:一枝一叶总关情,最是“小事”显担当。
民生事,亦是发展事。去年10月8日,我市发布第二批初心行动,实施“关键小事”行动;今年,民生共享工程聚焦居家养老、停车难、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关键小事”,系统化、精细化解决人民群众的烦心事、忧心事、糟心事,以破难攻坚、干事创业的拼劲和干劲,以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韧劲和心劲,回应人民群众民生诉求,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一落到实处,与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打通最后一米,居家养老更暖心
“谢谢你们,真的太谢谢你们了,没想到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新家’,我真的太开心了!”看着被改造一新的家,新仓镇秦沙村半路桥的村民金明高激动地连声感谢。他的这份喜悦来自于我市今年民生工程中的关键小事行动的暖巢服务,一个个适老化改造项目让低保老人金明高生活得更加舒适、方便。
走进这位73岁老人的“新家”,便能看到原本凹凸不平的地面铺上了崭新平整的地贴,油漆脱落的墙面重新刷上了白漆,破损老化的窗帘换上了“新衣”,裸露的线路全部更换套管被“保护”了起来,卧室里划出了一小方空间改造成了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卫生间……从空空如也的毛坯房到安全放心的居家环境,随处可见的“定制版”黄色扶手、重新安装的坐便器、洗手盆……家里各种“私人定制”家具让金明高觉得很幸福。
暖巢,更暖心。金明高属于半失能老人,洗澡曾经对他来说是不能对他人言的“小烦恼”,虽然“不足挂齿”,但也影响着他的生活。而今年,这样的“小烦恼”却变成了“小幸福”。原来在关键小事行动中,民生共享聚焦了全市低保、低保边缘户家庭半失能老人的助浴服务。像金明高这样的老人,每年还能享受10次的免费上门洗浴服务。由专业的照料中心人员定期带着工具上门提供专业的服务,在助浴后还贴心地为他量血压、定期帮他理发,让他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情。
老年人的幸福,就是社会最大的温暖;老年人的“小烦恼”,亦是党委政府的“大牵挂”。今年的民生共享工程就聚焦到了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诉求,并开展了助餐、助行、助浴、助安、助医等一系列服务,打通了居家养老的最后一米。
“在家门口就能吃到几块钱的饭菜,方便卫生还实惠。”“平时家中就我们老人在,开火做饭太麻烦,来老年食堂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现在还有助餐新模式,我们直接去助餐点上取餐,还是刚刚出炉热乎的。”……少了在家里开火的烦恼,多了家门口可口实惠的饭菜,平湖不少老年人都为他们享受到“舌尖上的幸福”而点赞。而这样的幸福如今已覆盖到了全市68个村社区以及主城区5家老年食堂附近的老人。
从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到辅助器具适配,全市52户生活困难的老年人家庭已经完成了适老化改造;在老年人康复辅助器具租售服务中心可享受到现场体验、租赁购买等一站式服务,镇街道、村社区里还有康复辅助器具低偿租售服务;1000余名特殊困难老年人收到了免费发放的智能看护产品,85岁以上老年人还可享产品设备费补贴,有效降低老年人走失等意外风险……食、住、行、医、安,凡是老年人生活的不便之处,皆是民生共享的工作目标所向,用一个个民生福祉的落实来换取老年人节节攀升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彰显了我市民生共享的温度与厚度。
运用智慧数据,城区停车更顺心
打开手机扫一扫二维码,精准查询停车时间、迅速缴费离场……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不到30秒时间即已操作完成。“智能,高效,快捷!”这是市民张来根对我市目前智慧停车的高度评价。
前几天,张来根带着孙子去当湖公园游玩,出场时只在停车场出口处的二维码上一扫,就快速完成了整个缴费、离场的过程。不用再去停车APP内进行认证,也不用再去找微信公众号关注,一个简单的二维码就能“一步到位”,这让张来根大呼过瘾。“像我们年纪大了,碰到复杂的停车缴费系统,就不会操作了,离场的时候还会导致堵车等情况,像这样一键扫码缴费就方便多了。”张来根说。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停车难”成为了市民出行的一大困扰。今年的民生共享工程就聚焦到了“停车难”问题,致力于让市民出行更便捷、停车不再难,“智慧”的因子也进入到了更多的停车场。如在停车场的停车缴费阶段就尝试将原本的多步操作化繁为简,打通智慧停车从诱导停车到缴费离场的最后一个环节,推行智慧化停车。更让张来根惊喜的是,我市部分停车场还实现了ETC无感支付智慧停车。“现在去市第一人民医院看病停车出来都不用扫码,也不用停下车就直接从ETC中扣除停车费,以前碰上前面车辆没缴费的还要堵在出口处。”张来根说。不停车、不取卡、不扫码,就和在高速公路上走ETC车道一样,车辆瞬时出入,未来,这样的ETC设备还将进入更多的停车场,让市民停车尽享方便与快捷。部分停车场已无人员值守,如遇突发问题无法在驶离停车场后抬杠,车主也只需在道闸处轻轻一按,即可与远程的管理人员进行对讲,由远程操控即可解决突发问题。
停车虽然只是群众出行的一个方面,但却关乎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只要是和群众切实利益相关的事,就都不是小事。截至目前,我市已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南侧等地新建完成6个停车场、投入使用466个停车位,为居民出行提供了更多公共停车位……今年我市在完善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上的成绩可圈可点,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停车难的问题,但要啃下“停车难”这块大骨头,并不仅仅只有新建停车场、推行智慧停车这么简单。
停车难,难在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破难,民生工程一直在路上。现如今,我市不少停车区域存在停车位利用率低等问题。在本就停车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利用率低更是加剧了停车难的问题。面对车位结构性缺失,民生共享工程聚力攻坚住宅小区“只售不租”“不售不租”等现象,积极与物业、开发商进行沟通和协调,为小区住户畅通车位停放的“通道”。一面是车位紧张,另一面是长期占用车位,导致公共资源浪费,不仅影响城市形象,还存在气体泄漏等安全隐患。今年以来,一场场私占、乱占车位整治行动及“僵尸车”清理工作的全面展开,释放了资源红利,也更让停车少一点难题、多一点出路。今年以来,我市已对39条道路进行排摸和行动,已拖移“僵尸车”24辆、报废处置21辆。
小事做实做细,美丽家园更舒心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曹桥街道石龙村沙浜5号的王爱英就深切体会到了一只小小的厕所对生活的巨大改变。
由于沙浜自然村落地处曹桥街道与中心城区接合部,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租房市场在沙浜空前火热。曾经,这里依浜而建的38户农房前后左右共建有百余间出租房,聚集着1700多名新居民。租房给沙浜村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却是以环境为代价的。“你别看我们现在走的这条小路有花有树有草,像小花园一样,非常漂亮,但以前这里却像是‘化粪池’。”说起屋后的这条村间小道,王爱英滔滔不绝。原来,这条村间小道的前身就是沙浜,曾经的沙浜旁边都是临河搭建的违建房屋,露天粪坑、直排河道曾是这里的共性问题,更有甚者,租户直接排泄在塑料袋中,完事便随手一扔窗外“就地解决”……
看着曾经美丽的河道因为厕所这个小问题变得“臭气熏天”,王爱英痛心不已。“整条河道都发绿了,夏天根本就不能靠近。”王爱英说,厕所问题带来的连锁反应让他们苦不堪言。王爱英自己家也有18间房出租,为图方便,曾经也建过露天粪坑、粪便直排河道,但在几年前家里房屋改建的时候,就基本为每个出租房都建了抽水马桶,这样更安全、更卫生。然而王爱英深知,这项庞大的环境改善工程,不能只靠她一人之力,自己家的改造也只是初步的、简易的,要让每一个“小家”的人居环境变得更好,还得靠沙浜这个“大家”。
民生所盼,政之所向。去年10月起,我市开始全面推进农村卫生户厕建设,解决“厕所”这一“关键小事”。沙浜也开始了探索之路。继沙浜河道拆违、填埋后,每家每户开始建造家庭式“公共厕所”,即专供租户使用的自制直排蹲便式厕所,但随之又产生了卫生、管理等问题。“后来,村里就要求每个房间必须配备独立的蹲便式或坐便式马桶,这样就比较彻底。”王爱英说,如今,在她家的每个出租房都有单独的一个小间建有抽水马桶,且自带回水管槽隔离细菌,管道入网,让他们再也不用担心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可兼得的问题。其实,王爱英不知道的是,户厕改造不仅是沙浜一个村落的变革,而是全市农村人居环境的一场华丽逆袭。在农村卫生户厕这件“关键小事”中,我市坚持疏堵结合,到去年年底,我市已全面取缔农村露天粪缸和旱厕,实现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100%。截至9月30日,全市已改建或新建卫生厕所4738只。
“农村的环境改善其实要靠我们每个人的自觉,厕所问题解决了,大家也更有信心共同建好美丽乡村,特别是做好家门口的环境卫生工作,就比如说垃圾分类,我们以前都是所有垃圾都往一个桶里倒,现在都很自觉,家家户户都是两个桶,垃圾分开放,村里也经常上门宣传,垃圾收集员每天上午下午各来两回,把我们家门口的垃圾都收得干干净净、分得明明白白。”王爱英说,从一无所知到“门儿清”,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了村民和出租户的共识,现在每家每户还有了垃圾分类积分卡,积分多了还能到村里去换米、油等生活用品,这也让他们备受鼓舞。
把“小事”做实,把“小事”做细,在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卫生问题中,我市始终秉承着“以小及大”的理念,把民生事做到民心上。特别是在垃圾分类这场追逐新时尚的潮流中,除了推行“红黑榜”“股权+积分”等源头激励机制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外,还大力推广城镇居民小区“定时定点”投放和收集模式、开展城区和集镇沿街商户垃圾收运模式、提倡菜篮子等环保用品进行消费购物等,将人民群众的每一样诉求落实在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