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语丝

蝉之物语

□ 刘明礼

蝉,俗称知了。它是世间的精灵,用微小的躯体,鼓噪着整个夏天。它居高枝、饮清露,不避风雨,用短暂的生命,演绎出美妙的华章。

法国作家法布尔在《昆虫记》中说,一只蝉,从小小的卵到幼虫发育成熟,要在地下生活四年。

可以想见,在暗无天日的土层中,它隐忍止语,靠着泥土里的水分,孵化那颗能穿过针孔的细卵,一点点丰裕着自己,历经数年才成为一只通体洁白的蝉蛹。它顽强地蠕动着,艰难而执着地向着地面靠拢。在岁月的打磨中,练就一双利爪,也披上了一层紫铜色的坚硬铠甲。

在夏日里的某一天,它在将暮未暮之时冲破土层。它来不及休整,拖着一身疲惫艰难前行,一步步爬向树枝。不小心,它会重重地摔回地面。它坚忍着,不屈不挠,又重新爬向大树。它知道,只有爬上树的高处,才能华丽蜕变、羽化成蝉。它强忍着巨痛,崩裂开背上的硬壳,挣扎着撕扯下全身上下厚厚的那层甲胄。终于,它彻底挣脱掉束缚,望见了星光璀璨的蓝天!它抖动抖动透明的翅膀,一声长鸣,高高地飞向绿叶丛中。正所谓“十年不鸣,鸣必惊人;十年不飞,飞必冲天”!

蝉,历尽千辛万苦,才迎来了生命里的春天。然而,它在树上引吭高歌的日子,却只有短短的五周时间。秋风划过,它的生命就要宣告终结。正因为此,它更加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光阴的可贵。它不因为生命的短暂而悲泣,却是用昼夜不息的欢歌,来迎接生命的涅槃!在有限的时光里,它焚膏继晷、只争朝夕,尽情绽放生命的精彩,努力创造生命的价值。在孤独寂寞中等待,在漫长岁月里积淀,一朝蜕变,便登高唱远,一鸣惊人。哪怕卑微渺小,哪怕生命短暂,也要放声欢歌,直到秋风乍起,用一曲高亢嘹亮的绝唱,点亮一生的激情与梦想!

蝉,虽蜕于浊秽,却居于清高,故古人把其视作高洁的象征——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隋唐时期虞世南这首《咏蝉》,不仅将蝉的习性刻画得如此传神,而且以诗言志,以物喻理,倡导做人应像蝉一样居高而声远,不必凭借、受制于他物的君子之风,堪称咏物诗中的经典之作。

蝉鸣唱的旋律,是“知了——知了——”故人们通常称之为“知了”。说蝉具有禅心,实不为过。佛家便把蝉赋予了禅意:在禅宗眼里,“知”是智慧,“了”是觉悟。由“知”到“了”,和蝉的蜕变一样,是生命的再生,是灵魂的涅槃。“蝉”与“禅”,不仅字形相近,而且谐音。不知这是仓颉造字的偶然,还是物理相通的必然。以蝉说禅,既回归了本真,也参悟了人生。

2020-07-07 12 12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94288.html 1 3 蝉之物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