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唐·元稹《小暑六月节》
小暑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排全年廿四节气之十一。
小暑来临,单季稻正在分蘖,应及早施好分蘖肥。暑期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的季节,适时防治病虫是田间管理上的重要环节。此时,本邑一般以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为主,但也有的年份受北方较强冷空气势力影响,不时出现锋面雷雨,而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本邑将呈霉、潮与燥间或的物候特征。
“热在三伏”,“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在饮食方面以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为主,为的是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如喝粥,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同时,多吃水果也有益防暑,但是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严重的会造成腹泻。如同冰冻可乐、冰镇啤酒、棒冰等,都是消暑的好饮料,但吃多后对身体的危害,却是无法用这一次的清凉爽快来弥补的。特别是饭后人体血液大多集中于胃等消化器官,胃肠活动相对活跃,如果此时吃冷饮,胃壁粘膜血管相应收缩,消化腺分泌减少,胃的活动减弱,难以对食物进行消化,形成饱胀状态,产生不适。饭后立即吃冷饮,还会使胃酸分泌减少,消化系统免疫功能下降,导致食欲下降和影响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引起肠炎等肠道疾病。
需要警惕的是,饭后喝冰凉的饮品是心脏的最大克星。唐·白居易《消暑》——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所以,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应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心为五脏六腑之首,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脏的养护尤为重要。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所以,夏季以“心静”为宜,“心静自然凉”。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根据冬病夏补的中医理论,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尤以小暑前后一个月产的黄鳝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在我们这一带,用素油炒鳝片加大蒜,方法简便,老少皆宜。
民间还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暑期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制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所含水分较多,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尤其是中老年人在上面坐久了会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
农历六月初六,相传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一般在小暑的前夕,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这一天,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俗称“晒伏”。
民间还有“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之俗。相传,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被银河分割在两岸,一年中牛郎与织女只有七月初七这一天可以相会,但没有渡船,所以在六月初六这一天,少儿们都要将端午节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撂上屋,让喜鹊衔去,在银河上架起一座像彩虹一样的桥,使牛郎织女能如期相会。另传,这一天是“小白龙”回家的日子,因为“小白龙”犯了天条,被龙王父亲囚禁在很远的一个小岛上,失去了行动自由,唯有六月初六龙王才恩准其回家探母。“小白龙”探母心切,一路上昼夜兼程,也便带来了惊雷闪电、狂风暴雨。
民间还有伏日祭祀的习俗,这在先秦时就已见著录,谓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传说是太阳神,祝融是炎帝玄孙火神。传说炎帝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不愁衣食。人们感谢他的功德,便在最热的时候纪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传说。而六月初六为“天贶节”,则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贶”即“赐”,为天赐之节。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麨”和“炒面”之因,故称天贶节。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而小暑只是三伏天的开始,令人谈之色变的大暑就等在后面。暑是对人的考验,只要有信心战胜酷暑,才能让三伏最终被人类所征服。
□ 宋一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