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中学高三(12)班 顾成丽
一片铺满火红云彩的天,一只断线的风筝,还有一个奔跑着的男孩。
我所认为的《追风筝的人》与我所接触的是如此不同,阿富汗在我的认知里,这是个遥远又陌生的国度。故事的开头中,那里那么美好,人们那么善良,以至于后面的战火纷飞、分崩离析,让人觉着从不存在于那般美好的阿富汗。
接着,我走进了他的世界。他是卡勒德·胡赛尼,是从前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也是成年后赴故国寻求救赎的勇士阿米尔。一场风筝比赛于期盼不安中拉开帷幕,于悔恨痛苦中以伤害、以背叛而黯然结束。年少怯弱的阿米尔舍弃背叛了那个“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兔唇少年哈桑,那个善良忠诚的男孩,那个追风筝的人。阿米尔所信赖的、所期盼的在那场风筝比赛后所遗落。他生命中剩下的光阴,将一直在愧疚与不安中度过,他因负疚逼走了哈桑,离开故国,又因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漠视重回故国,他为赎罪,为救赎而回。他克服内心的恐惧,克服内心的怯懦,用勇气与希望进行一场神圣的救赎。
我见证了那个时代的阿富汗,那个时代的阿富汗人。它细腻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剖析了人的本质又诠释了灵魂与救赎,一场自我放逐。阿米尔从不知何去何从、摇摆不定成长为一个勇敢坚毅的守护者。他灵魂的彼岸是不屈不挠的希望与渴望,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阿米尔。
我爱这本书,火红的封面,给人带来希望又带来冲击,爱它深邃渺远的纷杂,爱它残酷的现实,爱它极致的温暖,即使我心中积累了许多因它而悲伤的泪,但我爱它,爱这场灵魂的救赎。我知道这就是成长的代价——一个又一个对自我的完善,于这冗长苦难的一生中,进行一场又一场救赎,将希望留给自身,留给世界。
虽然我不是哈桑,不是阿米尔,也未处于阿富汗,但我深深明白,一个人的成长,必须付出代价,一个逼迫你前行的代价。我既是那只风筝,也是那个追风筝的人。
明晃晃的白炽灯,嘀嗒嘀嗒作响的闹钟,我透过厚厚的镜片,穿越那时间的夹层,年少时的大雨并不能将我湮埋,而那厚重冷漠的水印子终将于天晴那一刻消失。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的,野草因着顽强的生命力可以再生。可我们的青春只有一次,如果青春只用于回忆和忏悔,那么它会褪色枯萎,我们要像野草那样有着蓬勃的生命力,烧不尽,吹又生。
远处,是一群追风筝的人,那便是我们。
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愿我们的风筝飞得又高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