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一部史,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曾经。而一元三和一千三所提示的两个不同时代的年夜饭,也将延续一种“年史”的更迭与诠释。
■宋一良
1972年是我记忆中最为困苦的一年。那时我家有九口人,父母加上三个哥哥和大嫂共六个正劳力,我和五弟也在假日去田里挣一两个工分,只有一个三岁的侄女是大人养着的,可到年终却还是透支了三百多元钱。那时最大的问题是粮食完全不够吃。所以我们这些正在长身体的小屁孩最大也可说是唯一的指望,则是吃到一顿能塞饱肚皮的年夜饭!
渴望被满足是一种幸福,快乐时让人兴奋,烦恼时给人安慰。日子比较好过的年景,我家的年夜饭一般有六荤六素六果18个正菜再加几道小炒,其中有不少讲究。荤菜中,蹄髈和元宝鱼(鲤鱼)是不能缺的,寓意年年得赏、岁岁有余;素菜中,澄黄的油豆腐和鲜红的胡萝卜不可少,寓意油水足,日子红火财运旺,气色好、身体健康;果品中,桂圆和核桃多多益善,寓意家人团圆和个个聪慧。但那一年,母亲手中却只有一元三角,怎么办?虽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这对母亲来说并不尽然。腊月廿三一早,母亲拿着那一元三角到街上买了半斤猪肉、一条元宝鱼、十只油豆腐、十个桂圆、十个核桃等,最后的年夜饭竟然也搞成了一桌四“荤”四素四果的12样烩菜,让全家人高高兴兴地过了一个虽寒酸却又不乏满足的年。当然,那些所谓的鸡、鸭、蹄髈什么的都是用面粉或米粉来制作的。
快乐地面对生活,于别人是一种愉悦,于自己是一种坚韧。从准备年货到年夜饭上桌的整个操持过程,可以说母亲竭尽其苦中得乐的智慧,对我往后的生活态度也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一千三百元,是我今年一月份得到的第一个月的退休工资,为让自己吃好退休后第一顿有纪念意义的年夜饭,我和妻子将那一千三百元精打细算,尽量将年货样式搞得丰盛些,到腊月廿五这一天已累计花了五百元,但离36样烩菜(寓意“侪顺”)的计划还差很多,而就在这时,一件没有在意却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又发生了。
事有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是对人的一种考量,关键是意义所在。那日晚些时候,单位里给我送来了之前订购的六百元的“扶贫年货”:大米、菜油、黑木耳和笋干,虽然没法列入年夜饭的菜单,但无论怎么说也是在做好事,我对妻子笑着说道,我们是和山区同胞一起努力奔小康呢。此时的妻子又算了算账,这退休工资还剩下两百元,只够买两斤羊肉了,其他的哪哈办?我随口来了句“脱口秀”:“把樽墩上掼!”
玩笑归玩笑,问题还得认真面对。全塘白切羊肉已涨到一百块一斤了,这最后的两百大洋还够买什么东西?于是,从腊月廿六起,妻子是平湖、全塘两头跑。看她实在辛苦,我便又想轻松一下:“山区里的土特产都是纯天然的,说不定越吃越健康……”妻子也豁达地补充了那么一句:“最终还是得快快乐乐地过个年,这比啥都要紧!”
一个年,一部史,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曾经。2020年的年夜饭对我这个刚加入退休行列的人来说,只是又一轮“生活不尽意,活着算运气”的开始,生活仍在继续,还有N顿年夜饭在等待着去操持、去品尝。而一元三和一千三所提示的两个不同时代的年夜饭,也将延续一种“年史”的更迭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