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语丝

忆故乡平湖的年味

□ 李建华

我的童年、少年时代大半在平湖乡下过年。

过了腊八节,乡下的年味就渐渐地浓郁起来。

腌鱼、腊肉、香肠在农家屋檐下风干后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屋檐连着屋檐,巷子挽着巷子,这香味肆意弥漫整个村庄。好似稻麦金黄,瓜果飘香,那香味是另一种成长与收获,它足以弥补冬日田野的荒凉与寂寥。有鸟儿飞临村庄,收获与成熟的气味当然也深深地吸引着它们,哪怕它们只是一只小小的鸟。鸟儿用它们尖尖的喙啄食腊肉与香肠,眼尖的小子们早就发现了这一幕,他们奔跑驱赶,鸟儿或者看看大地,或者望望天空,又或者只是扑闪两下翅膀,之后它们依然如故地享用着美妙的食物。冬闲在院子里晒太阳的大人们自然看见了气急败坏的孩子,还有气定神闲的鸟儿,他们从不会去驱赶那些鸟儿,他们只是喝茶抽烟还有会心地微笑。也许他们都明白这些属于“年”的美食本就是自然的馈赠,而这世间所有的生灵当然都有权利享用这些美食,因为过年是普天同庆的大事。我有时候会想:故乡那些最质朴的农民不也是世间最富有智慧的哲学家吗?

早在一个月前,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起来,卖年猪换回了票子也换回了过年的底气。每个村庄就是再节俭、吝啬的主顾也一定会留下猪头和猪尾巴,用食盐腌制好猪头,在它耳朵上扎个孔,然后用细麻绳穿了放在院子里暴晒。这“年”便是四季的终了又是下一季的开启,有头有尾即是圆满,这头和尾就是过年祭祖谢年最好的牲礼。食盐、阳光还有村庄田野上吹来的风,它们相互碰撞相互作用最终酝酿了这村庄亘古不变的年俗传统。丰腴肥美的腊货被阳光晒得金黄流油,每一家每一户的院子里都像一幅丰足的年画,表情丰富充满喜庆,看到它们好像就看到了吉祥如意的“年”。到了大年三十那天,架上柴火以猛火煮猪头,煮熟了得趁热把骨头剥离,然后给小孩啃骨头,再把肉切成一片一片的。

如果说无肉不成欢,那么还有无酒不成宴的说法。“年”其实是一声召唤,无论你贫穷或富有,无论你身处何方,“年”召唤着我们相聚、共赴一场岁月的盛宴。为了这场盛宴,各家各户,都会用心酿造年酒。酿酒必须精选上好的糯米,这糯谷成熟期最晚,经历的风雨也多,吸收了自然天地的精华,这才是上好的酿酒材料;水最好是百年老井的井水,清澈甘甜有精气,糯米在井水里浸泡成玉一般后方可上火炊蒸。蒸熟的糯米饭香气四溢,倘若捏个糯米饭团沾上一些红糖,也是非常好吃。但做酒却是要等糯米饭冷却,尔后倒入酒缸,将酒曲和糯米饭均匀搅拌,然后封上酒缸,再在酒缸上盖上麻袋,外面再裹上棉被,然后将它静静地放置在阴凉干燥的一角。过程不算复杂,材料也简单质朴,可是只有真正掌握了时间、火候、温度的人,才能酿出这“年酒”的独特风味。

“年”真的是越来越近了,腊肉、香肠上已经满是鸟儿啄出的孔洞,油脂滴在院子里的泥地上引来一大群蚂蚁。石臼年糕也打好了,单等“年”的到来,我喜欢这朴素幸福的“年”的味道。

2020-01-07 12 12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35972.html 1 3 忆故乡平湖的年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