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人文

百年老校办学史上的一段特殊历程

■ 徐卫卫

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今嘉兴大学平湖师范学院),其前身是浙江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创建于1917年,是全省创办最早的十一所省属师范之一,迄今已经走过了108个年头。在漫长岁月中,学校走过了曲折坎坷的办学之路,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全校师生在战火中辗转迁徙艰苦奋斗,笃定初心砥砺前行,以使学脉绵延,直至抗战胜利。1945年10月学校回迁。因位于嘉兴小西门内、齐云桥以北(原秀水县署旧址)校舍被战火所毁,遂转迁平湖。抗战胜利八年之后,校名更改为“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

这所百年老校的办学史,得从1917年5月21日说起。当天,浙江省议会决定在嘉兴等地开办师范学校。按地区排列,嘉兴所在地的师范命名为浙江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学制五年。8月开始招生,校址暂设于嘉兴县学宫内。同时成立浙江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20年,位于小西门内、与省立第二中学隔河相望的新校舍落成,学校从嘉兴县学宫内迁入新址。

1923年秋,浙江省实行新学制,省立学校改组,实行“师、中合校制”,各省立师范与所在地省立中学合并,改为省立中学,分设中学部与师范部。省立第二师范与省立第二中学合并后,以省立第二中学命名,设三年制初中和三年制师范讲习科。1933年8月,学校更名为“浙江省立嘉兴初级中学”。

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月,学校更名为浙江省立嘉兴中学。11月5日,日本侵略军在金山卫与平湖白沙湾全公亭一带登陆。战火逼近嘉兴,全校师生转移到嘉兴新塍分校上课。11月6日起,日本战机持续轰炸平湖与嘉兴城郊各地,时任校长的张印通先生及部分教师带领来不及回家的学生转移。

11月19日,嘉兴沦陷,局势剧变,学校师生由此走上了颠沛流离、动荡不已的迁徙办学之路,当时年龄最小的学生仅12岁。校长张印通先生率领120余名师生员工,历经艰险,徒步转移,先抵达浙西於潜,之后向浙南迁移。经桐庐、建德、兰溪、金华、永康、缙云,最终抵达丽水碧湖,设立了省立嘉兴中学办事处,同时举办简师班,张印通校长亲任班主任。

1938年8月,省教育厅决定,将杭嘉湖7所南迁学校(杭州师范学校、杭州高级中学、杭州初级中学、杭州女子中学、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嘉兴中学、湖州中学)合并,在丽水碧湖组成“省立临时联合中学”,分设初中、高中、师范三部,师范部校址设在碧湖三峰村。由原七校领导组成校务委员会,张印通校长担任主任委员。同年10月,联中部分师生(包括嘉中全体师生)转移至浙西於潜西天目山禅源寺。

1939年2月,省立浙西临时中学成立于禅源寺。周恩来同志于3月17日抵达金华,随后前往天目山,与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会晤,共商抗日大计。3月24日省立浙西临时中学在禅源寺百子厅举行开学典礼时,周恩来亲临会场,发表了著名的《抗战的现状与展望》演讲,精辟分析了抗日战争形势,深刻阐述了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指明了抗日战争必将获得最后胜利的光明前景。这不仅大大鼓舞了浙江军民的抗日斗志,也让全校师生备受鼓舞,抗日热情随之高涨。在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的后期,还在临安、於潜、昌化等地为宣传抗战,组织化装演出活动。

1940年春,120名流亡青年主动要求筹办小学教师培训机构,以解山区农村师资紧缺的燃眉之急。之后,省教育厅正式下令,由一区专署筹建小学师资训练所。缺乏办学经费,就由杭州、临安、於潜、桐庐等地分担;没有办学场所,就把位于於潜观山山腰的一座破旧庙宇作为校舍。1940年8月,浙江省第一区小学师资训练所正式成立。

1942年4月18日,针对日军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美军对日本本土实施首次轰炸即杜立特尔空袭。16架B-25B米切尔中型轰炸机中的1号机组,由负责此次行动的詹姆斯·杜立特尔中校亲自驾驶。成员包括副驾驶理查德·科尔中尉、领航员亨利·波特中尉、投弹手弗雷德·布雷默中士和机枪手保罗·伦纳德中士。当日机组完成任务,夜间飞行时遭遇恶劣天气,且无法与地面取得无线电联系,燃油耗尽之际尚未找到计划降落的衢州机场。杜立特尔命令弃机跳伞,5名成员全部安全着陆于西天目山一带。

4月19日,亨利·波特中尉、弗雷德·布雷默中士和保罗·伦纳德中士三人,被我校校友朱学三(时任小学教员,会英语)等人搭救,送往驻地也在禅源寺的浙江省政府浙西行署,之后借宿在我校。学校师生为抗日英雄们举行了欢迎晚会,除了周梦雷老师指挥学生演唱抗日歌曲之外,还有陈新石等老师表演魔术等节目。临别之际,获救飞行员赠送礼物给救命恩人留作纪念。保罗·伦纳德与亨利·波特送给朱学三的分别是飞行员太阳镜与铸有飞行员姓名和机队编号的铂合金腕章。二战结束后,杜立特尔率领飞行员们成立了“杜立特尔轰炸机队协会”,每年4月18日都举行纪念活动,以铭记当年冒死相救的中国恩人。1992年,朱学三等5位老人在时隔50年之后,应邀赴美与获救飞行员团聚,参加“首炸东京50周年庆典活动”,受到美国人民的热情接待,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理查德·布鲁斯·切尼还在五角大楼办公室会见了他们,留下了一段弥足珍贵、历时半个世纪的跨国友谊佳话。

流亡时期,师生员工的生活十分艰苦。学校没有任何图书与专业设备,一个从路边捡拾到的军用吉普车轮毂成了上下课和集合用的信号钟。这口钟一直使用到上个世纪末且保存至今,现珍藏于嘉兴大学平湖师范学院院史馆。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钟声召唤着代代平师人,为了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那刚阳的钟声,至今仍回响在数以万计的平师人耳畔,成为平师精神的象征,也成了平师情结的载体。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白天,为躲避敌机,确保安全,学校经常将学生分散在山林里上课;晚上,师生齐聚在昏暗的桐油灯下坚持学习与工作。虽然物资极其匮乏,生活十分困苦,且日军战火时刻威胁着师生,精神压力之大难以想象,但师生坚持办学、传承教育的心志,则是浴火弥坚。

1945年春,由于日军进逼,学校被迫转移。除了附属小学和附属民众教育馆仍留在原地外,简师部迁往昌化方览村,普师部迁至桐庐柴家边,学校借用农宅继续进行各项教学活动。8月4日晚,日军再度窜犯浙西,情况十分危急。全校师生员工在阵阵急促钟声里紧急集合,之后两人一组快速疏散,向淳安方向转移。两人除了背负各自行李,还要合作分工,或携长凳,或带桌板。夜幕之下,山路更是难行,众人逐渐体力不支。为了保护转移出来的校产,许多师生毅然将自己的行李扔下山谷。军训教官胡芳株、职员解克耀、陈芳德和炊事员王某在转移途中,遭遇日军,不幸被俘。此后王某下落不明,胡芳株等三人被关押在日军监狱中,直至抗战胜利才获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全校师生闻之欣喜若狂,与樟村群众一起欢庆抗日战争胜利。10月,省教育厅又将“浙西一师”改名为“浙江省立嘉兴师范学校”,并令复员(由战争状态恢复到平时状态)迁校回嘉兴。由于嘉兴原校舍被战火夷毁,民国政府每年下拨的教育经费也不足以重建校园,学校回迁困难重重。所幸平湖乡贤朱镜心先生热心赞助、大力支持,愿将1929年在平湖创办的私立镜心中学校舍无偿借给嘉兴师范作办学之用,后又赠与嘉兴师范。

12月25日,省教育厅指令批复,核定以嘉兴专区所属之平湖县作为校址。浙江省立嘉兴师范学校由此正式择定于平湖。校址一经落实,全校师生即水路启程迁平。遂安的普师部由徽港(又名新安江)至桐江顺流而下,抵杭州后再转平湖;昌化的简师部和於潜的附属小学、附属民教馆由分水港下桐庐转富春江、钱塘江抵达平湖。虽时间紧迫,交通运输条件又很差,但全校教职员工齐心协力,还是在寒假期间完成了所有迁校工作。

1946年2月,嘉兴师范学校如期开学。附属小学迁至城外东林寺庙内,附属民众教育馆迁至城内西大街东岳庙内。1949年5月11日傍晚,平湖解放。不久,原平湖县立简师各班以及原嘉善简师中的两个普师班一起并入嘉兴师范学校。

1953年10月,省教育厅根据学校建在平湖的实际情况发文,将浙江省立嘉兴师范学校更名为“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原附属小学也相应更名为“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此后学校不断发展壮大,至上个世纪末,成为浙江省具有相当知名度与办学美誉度的师范学校。

2000年4月,平湖师范学校并入嘉兴学院。2012年与2013年,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两个本科专业的申报先后获批并招生,完成了由专科向本科办学的转型。2021年10月30日,嘉兴学院平湖师范学院揭牌仪式举行。2024年1月18日,嘉兴大学揭牌仪式在梁林校区、平湖校区同步举行。笔者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平湖师范一次次跨越式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受邀担任平湖校区揭牌嘉宾,看见百年老校生机盎然,内心无比激动。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笔者再一次回首百年老校于抗战烽火中走过的这段艰苦卓绝的特殊历程,再一次审视这段特殊历程在百年老校发展史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不由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衷心祝愿嘉兴大学平湖师范学院,在服务地方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有特色善创新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的征程上,捷报频传,生机无限!

2025-10-20 ■ 徐卫卫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82072.html 1 3 百年老校办学史上的一段特殊历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