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要闻

从一针一线到千针万线

■见习记者 韩胜超

【见证者】朱景玉

【职业】平湖市天羿文创室负责人

【乡风见闻】从金平小区南门进入,走几步路就能看到天羿文创室。这里,正是勾绒画非遗传承人朱景玉的工作室。每天早上,当初升的阳光透过窗户为满墙的勾绒画镀上金边时,朱景玉已经开始了一天中最宁静也最充实的时光,她轻轻铺开带图案的底布,拿出材料包中的一个个物件——剪刀、酒精胶、钩针、亮片、不同颜色的绒线,准备录制新的教学视频。

勾绒画是一种以绒线为画笔、依托勾线技术创作的装饰画,朱景玉是这种艺术的坚守者、传承者。据她回忆,她与针织技艺结缘始于几十年前。当时,每到傍晚时分,大人们会拿一把凳子坐在自家门前手织毛衣,十几岁的她也是其中一员,她跟着邻居模仿学习,手艺越来越精进。然而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手工编织渐渐退出了日常生活。“现在,没有人愿意一针一线地织毛衣了,勾线技术也渐渐失传了。”朱景玉感慨道。

“非遗不该束之高阁,让勾绒画走进寻常百姓家,是我的心愿。但现在的人基本没有勾线底子,在这种艺术创作面前也存在畏难情绪。”朱景玉说。勾绒画的推广困难重重,为此,她想到了“材料包”的形式,通过准备一些较为简单的画作,并把制作勾绒画的材料事先整理好,降低入门门槛,从而让市民在简单的操作中体会完成一幅勾绒画创作的成就感。“我在底布上事先画出图案,将绒线织成‘辫子’,用胶水粘在线条上;再使用‘长三针’,将里面的部分填充完毕……”她在胡萝卜图案的视频课程中娓娓道来,将勾绒画创作所需要的技法和注意事项讲解清楚。朱景玉的工作室内,如今已有十几款不同难度、不同样式的“材料包”。“有的人学会了一个图案,又马上来到我的工作室,想要继续学习。”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他们的队伍,朱景玉欣喜地说道。

“以前觉得只有天赋异禀才能学好技艺,现在发现,只要创造合适的环境,让技艺触手可及,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承者。”除了“视频+材料包”的形式,朱景玉还在自己的工作室每周组织一次线下课堂,将“材料包”作为教学道具,手把手传授勾绒画的技巧。“刚开始来学习的只有七八个人,只开了两三次课堂,现在感兴趣的人就变得多了。”朱景玉谈到,跟着她学习勾绒画的人越来越多,许多学员直呼她的课程太抢手了。

最让朱景玉感到欣慰的变化,发生在不知不觉间。曾经朱景玉的工作室,墙上挂的、桌子上摆的,都是自己一个人“一针一线”创作的作品,如今已被无数社区居民“千针万线”的画作所充盈。甚至有的居民在掌握基础钩针技术后,还发挥自己的创意做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创作个人喜好的图案、形状。工作室的每一处景致、每一份画作,都生动讲述着非遗文化在梅园社区得到了群众更深层次的喜爱和更广泛的传承。

2025-10-20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82070.html 1 3 从一针一线到千针万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