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兵
去年,科学出版社推出纪实力作《风范:他们用一生写就的科学家精神》,以深情笔触讲述二十一位中国科学家矢志报国、勇攀高峰的动人故事。作者刘峰松以特稿式的叙事手法,将李振声、杨承宗、李薰、王文采、夏培肃、陈润生等两院院士的奋斗足迹娓娓道来,生动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这些科学巨擘,无一不是将国家命运置于心中最高位置的赤子。他们生于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建设之途,以毕生心血铸就科技长城,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人生。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自幼目睹饥馑之苦,立下“让中国人端稳饭碗”的宏愿。大学毕业后,他投身农业科研一线,大胆探索牧草与小麦的远缘杂交技术,历经数十载耕耘,成功培育出抗病、高产的小麦新品种,为我国粮食安全筑起坚实屏障。他的研究不仅破解了小麦条锈病的难题,更推动中国小麦育种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同样怀抱赤诚归国志的,还有高分子化学家黄葆同院士。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科研条件,却遭美方非法拘押114天。在祖国和国际友人的共同努力下,他终得归国。三九严寒未能冷却其报国热忱,回国后,他立即投身合成橡胶关键技术研发,打破国外封锁,成功研制出“五九酸钒”新型催化剂体系,荣获中国科学院发明一等奖,为中国高分子材料工业开辟了自主发展之路。
创新是科学的生命,奉献是科学家的底色。生物信息学家陈润生院士,正是这一精神的践行者。他前瞻性地将生物信息学与生物物理学深度融合,积极参与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推动我国在基因组学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他主持研发的多项核心技术,为精准医疗和疾病预测奠定基础。然而,面对荣誉,他始终谦逊如初,微信名为“微不足道”,常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份淡泊名利的胸襟,正是科学家精神最动人的注脚。
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母”的夏培肃院士,则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象征。1952年,她加入华罗庚领导的中国首个计算机研究小组,从此投身于“从零开始”的艰难探索。1960年,由她主持设计的中国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她始终坚持“中国人要造自己的计算机”,强调自主创新,拒绝简单模仿。任务完成后,她又投身教育,为中国计算机事业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真正践行了“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使命。
此外,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冲破重重阻力归国,为中国核事业奠定化学基础;冶金科学家李薰攻坚航空材料,保障国产飞机安全飞行;植物分类学家王文采跋山涉水,为中国植物“立传”;冰川学家施雅风踏遍高原,揭开西部冰冻圈奥秘……每一位科学家,都是一部活生生的奋斗史诗。
《风范》一书并未堆砌宏大叙事,而是通过细节还原真实:李振声田间地头的身影,黄葆同狱中仍研读文献的坚韧,陈润生办公室彻夜不熄的灯光,夏培肃手绘电路图的工整笔迹……这些画面,让“科学家精神”不再抽象,而成为可感可触的精神坐标。
他们用一生证明:真正的科学成就,从来不是个人功名的积累,而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回应。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正是这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默默耕耘,才让中国从“跟跑”走向“并跑”乃至“领跑”。
《风范》不仅是一部科学家群像录,更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科技报国颂歌。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爱国奉献、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永远是推动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惟愿此生长报国,此心此志,薪火相传,永续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