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城市·城事

南河头的风,吹红了一部素人短剧

■文/摄 张宇青

青砖黛瓦,小桥流水。一声“叶小鱼,离开我的房子”,在我市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的晨光中轻轻响起,拉开了一段温情脉脉的故事序幕。前不久,由嘉兴回归线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平湖本土文旅短剧《叶小鱼,离开我的房子》登陆红果短剧平台,上线不到24小时,热度值迅速突破2000万,成为近期短剧赛道上一匹令人瞩目的“黑马”。

它不像大多数短剧那样靠强情节、快节奏“抓人”,并且整部剧集也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宏大特效,那么,它靠什么打动人心?答案,或许就藏在南河头老街的黛瓦流水间,藏在那些带着乡音的对话里,藏在两位主角从对立到靠近的眸光中,藏在那一盏盏手工雕琢的西瓜灯影下。

记者了解到,《叶小鱼,离开我的房子》全部演员几乎都是“平湖自己人”。他们用熟悉的乡音、真实的街景,巧妙地讲了一个关于老街改造的现代故事:陆瑾年与叶小鱼,从最初的意见相左,到逐渐理解、彼此靠近。没有激烈冲突,没有夸张情绪,只有轻松暖意与幽默感动,剧情不疾不徐如同一杯温热的清茶,初尝清淡,回味却绵长悠远。

剧中约七八成场景,都取自颇具韵味的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石板路、老墙门、一盏西瓜灯、一段对白……它们不只是背景,更是一方水土的记忆与呼吸,仿佛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里发生的,不是架空的故事,而是有根、有温度、有回响的“平湖记忆”。“选址南河头,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因为这里不仅是平湖的文化地标,更承载着平湖的发展轨迹。” 《叶小鱼,离开我的房子》制片人陆珏坦言道,“而我们想做的,也不止是一部剧,更是一封写给平湖的情书。”

这封“情书”的诞生,本身就像一场“平湖梦”的温柔实现。原来,《叶小鱼,离开我的房子》的故事始于我市青年夜校的编剧编导班。陆珏是当时班里的学员之一,在学习中,她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结合时下火热的短剧风潮,大家一拍即合:为何不用短剧这种轻盈的形式,讲一讲属于平湖人自己的故事?

于是,从今年3月份开始剧集的筹备,4月初启动演员招募,再到4月底用10天时间完成拍摄。这个“业余团队”带着一股较真劲儿,边拍边学、互相打气,不断提炼文化内核,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热播剧”。

而在拍摄中,他们也常常碰到“意外之喜”。“短剧在拍摄过程中一般都会消音,后期再通过配音完成制作。”陆珏说,但有一场戏,正在南河头取景时,旁边百姓大舞台突然传来歌声。一位老大爷正唱着一首《江南梦》,嗓音苍劲却情深意长。歌声中的乌篷船、小城、老街……歌词与剧情悄然交融,剧组没有清场,没有喊停,就让那歌声自然流淌进镜头。“那一刻,我觉得我们拍的不是戏,真的就是平湖人的生活本身。”陆珏感慨道,她的眼里闪着光。

这份真实与温情,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力量的加入:成蹊话剧社成员、市民艺校教师、本地文艺爱好者……他们或客串出演,或幕后支持,让这部作品更有艺术底蕴和平湖味道……一群人的热爱,终于酿出了一杯清甜醇厚的江南米酒,入口柔和,后劲却足,正如南河头的流水,温柔却持久,无声却深远。《叶小鱼,离开我的房子》用最贴近平湖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离房子不远、离人心很近”的故事。

目前,该剧已在红果短剧平台全集上线,观众可免费观看。同时,央广视讯、爱奇艺等平台也已签约,即将上线。

南河头的水还在静静流淌,青砖老墙下,新的故事,正在发芽。“我们也会继续深耕本土题材,讲述更多‘走出巷子、走进心里’的平湖故事。”陆珏说。

2025-09-18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77376.html 1 3 南河头的风,吹红了一部素人短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