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纪晓岚 通讯员 高伊蓉
【人才名片】吕保忠,男,1947年10月出生,平湖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现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顾问(原会长)。
从省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平湖执行部起步,到机构升格为平湖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吕保忠在一年年的默默奉献中,一步步实现了当初自己许下的“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三个“小目标”。
2006年,本可以安享退休生活的他,毅然接过平湖执行部会长的重任。这一干,就是整整15年。2022年市基金会换届后,他以顾问身份继续坚守在农技推广战线。19年间,他用行动践行着“为农技推广出把力”的承诺,生动诠释了退而不休的银领风采,先后两次获评省农技推广基金会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成立30周年突出贡献奖(1995-2025)。
筹集千万资金,激活农业发展动能
回想起刚接手执行部时的情景,吕保忠至今印象深刻。那时执行部成立仅3年,可用于扶持农业项目的资金十分有限。为给农业发展增添更多的资金底气,他扛起大梁带领团队,踏上了向社会募集资金的道路。
“资金是农技推广基金会赋能农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只有把资金‘蛋糕’做大做强,才能为农业项目发展提供更强劲有力的支撑。”吕保忠说道。基于这样的想法,当时他在心里默默定了一个目标,要为执行部募集到1000万元资金。
主动出击,向上积极争取省、嘉兴市两级基金会项目资金;步履不停,跑遍我市各级政府部门、国有及民营企业……在募资过程中,他始终主动靠前、奔走协调,以实际行动践行“四千精神”,用千言万语讲述公益助农的意义,描绘农业项目资助的美好前景。在他与团队的不懈努力下,2007年至2021年这15年间,基金会累计募集社会资金达3321.859万元,年均筹集约221.5万元,金额远超募集目标的三倍之多。
扶持百个项目,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怀揣着“让农业增效、让农民增收”的朴素愿望,吕保忠将全部心力都投入到了农技推广事业中。担任会长期间,他暗暗定下了第二个目标:要扶持100个农业创新项目。
2006年,作为会长的他,带领团队深入基层调研,激发农民首创精神。调研中,他敏锐地察觉到芦笋产业发展潜力较大,为帮助农户拓宽思路,他助力新仓镇双红村创办百亩芦笋产业园,牵头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仅用半年多就建成了平湖首个规模化芦笋产业基地。这一举措,有效推动了平湖芦笋产业发展,引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得到了省、市相关领导的调研肯定。
与此同时,他积极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平湖路径,组织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实验园区建设。彼时,平湖蘑菇种植产生的大量废料被随意堆放,造成农村环境“脏乱差”。面对这一现状,吕保忠萌生了蘑菇废料“变废为宝”的想法,将废料回收用于芦笋基地、田间地头,既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又提高了芦笋、稻米的产量与品质。
这种“稻、菇、笋”循环利用模式,不仅提升农业效益、净化农村环境,还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了经济与生态双赢。此后,该循环利用模式从单一试点逐步推广至全市。相关经验吸引了上级部门关注,省农技推广基金会循环经济项目现场会连续两年在平湖召开,同时浙江省原省委书记薛驹亲临调研农业循环经济工作并题词。2015年,基金会申报的《平湖市循环农业产业化示范推广》获省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宝业奖”三等奖。
据统计,15年间,基金会累计资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蘑菇棚型改造、“万元千斤”粮经结合等160个农业项目,全程护航农业项目的高质量发展。
建立一套机制,筑牢农技推广根基
今年3月,平湖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举行2025年度资助项目集中签约活动。稻虾共生种养模式等20个项目完成现场签约。多位项目负责人表示,将充分运用基金会提供的支持,积极推动农业技术运用与推广。
有序的项目签约,与一套规范、高效、安全的工作机制密不可分。而这套至今仍在沿用的管理制度,正是由吕保忠一手建立起来的。着眼于基金会自身建设,他加快完善资金拨付、财务管理、项目申报等相关规章制度,切实保障基金会资金使用规范与安全。为更好地推动项目从申报到落地的全过程管理,他创新提出“1+2”工作模式,即以基金会为主体,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和乡镇相关农业负责人共同参与项目评审与跟踪。通过专业评估和现场考察,确保资助项目具备创新性和可推广价值。
此外,在完成项目签约后,他还定期组织农技专家等人员对项目实施开展检查与指导,及时跟进项目进展,严把质量关,切实推动各项农业创新项目落到实处、发挥实效。凭借多年的坚守与付出,基金会荣获浙江省农技推广基金会系统先进集体(20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