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戴 琰
本报讯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既是民生领域的核心关切,更是做实基层治理、提升民生温度的关键抓手。昨天上午,2025年民生大优享突破行动第二次“消消乐”活动走进当湖街道滨湖社区养老驿站与市老年大学,由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代表等近20人组成的代表团,通过实地调研、倾听心声,为优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出谋划策。
代表团首站来到滨湖社区。该社区地处中心城区,60岁以上老人占户籍人口的29.6%,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社区养老驿站自今年5月试运行以来,已成为周边老人日常休闲的“好去处”。驿站虽规模不大,但功能布局清晰,划分出手工活动区、观影休息区、棋牌娱乐区等空间,充分满足老人的多元需求。现场,手工活动区里,老人们围坐一桌专注创作;观影休息区中,老人们靠在可调节沙发椅上悠闲追剧,画面格外温馨。
“滨湖社区是平湖最早的安置小区之一,过去不仅没有专门的养老空间,硬件设施也较为落后,更缺乏专业服务。”曾担任该社区党委书记的市人大代表凌在良见此场景感慨道,“如今驿站温馨又便捷,这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变,更是城市对‘老有所乐’承诺的兑现,是民生温度的切实提升。”
在市老年大学,代表团实地感受了这里的学习热情。走进教学楼,热闹景象迎面而来:刻西瓜灯课堂上,老人们手持刻刀,在翠绿瓜皮上精心雕琢,神情专注;隔壁舞蹈教室里,轻快音乐伴着整齐脚步声,老人们跟着老师舒展肢体,处处洋溢着活力。
作为老人实现“老有所学”的重要平台,市老年大学已开办31年。今年,学校围绕老人兴趣需求,开设了书画、摄影、舞蹈等7大专业、64门课程,共设139个班级,吸引近3900人次报名。
调研中,市政协委员宋亚琴也关注到老人的实际困扰:“学校的课程匹配老年人需求,但热门课程抢课要‘拼手速’,不少老人都抢不到名额。”对此,她建议学校先开展细致的需求调研,针对热门课程适当增加班次,同时探索“错峰上课”模式,让更多老人能圆“学习梦”,切实享受到终身教育的红利。
走访过程中,“如何优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始终是代表团讨论的核心话题。结合所见所闻,大家提出了诸多具体建议。其中,市人大代表朱根华聚焦养老驿站的运营优化,希望后续可引入社会组织开展项目化合作,引入更多优质文化活动与健康服务项目,进一步丰富驿站服务内容。此外,老干部群体是不可忽视的“宝藏资源”,他们有人脉、有经验、有号召力,既能为驿站链接更多社会力量,也能带动更多老人参与社区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而这正是基层治理所需要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