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要闻

从“怕触屏”到“追更新”

新仓这个康养中心有点“潮”

■记 者 戴 琰

通讯员 陈明远

本报讯 “小胡,我这个动作标准吗?”“小胡,待会多给我几个镜头啊!”……近日,在九如城新仓康养中心,《海草舞》的轻快旋律如约响起,几位银发老人伴着节奏舒展肢体。社工胡芸举着手机穿梭其间,时而聚焦他们灵动的动作,时而捕捉脸上明媚的笑容。这段充满生活气息的日常记录,将成为康养中心视频号当天的更新内容。

这个记录银发一族日常的视频号,正是胡芸为老人们搭建的“数字桥梁”。作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胡芸今年7月入职后便开通了账号,它不仅是留存老年人生活的“影像册”,更成了帮大家敲开互联网大门、共享数字乐趣的“敲门砖”。

自从走上互联网的舞台,老人们的生活悄然发生了改变。“快来看,咱们昨天拍的做手工视频,好多人点赞呢!”80岁的沈勤英捧着手机,笑着招呼身边的老伙伴。屏幕里,她专注捏制手工的模样、完成作品时难掩成就感的神态,被镜头清晰定格;评论区里满是赞美的留言,更让她笑得合不拢嘴。谁能想到,半年前的沈勤英还总念叨“手机里的新鲜事跟我们没关系”,如今却会主动“追更”视频号,成了账号的忠实“粉丝”。

在胡芸的耐心引导下,越来越多老人完成了从“怕用手机”到“爱用手机”、从“镜头外的观望者”到“镜头前的主角”的跨越。87岁的肖书勤,借着互联网重拾了年轻时的“文艺范儿”。她年轻时本就热爱歌舞,只是后来忙于家庭和工作,这份热忱被搁置了数十年。如今,她能跟着伴奏自信开唱,跳起舞来更是步伐轻快、节奏感十足。不仅如此,她还会主动找来同类歌舞视频“取经”,和伙伴们一起琢磨“上镜技巧”:“穿亮色衣服显精神”“跳舞时眼神要跟着节奏走”……聊起这些积累的“心得”,她总能说得头头是道。

事实上,互联网给老人们带来的乐趣,远不止“出镜”这件事。为了让大家更顺畅地融入数字生活,康养中心专门开设了“手机小课堂”,成了老人们解锁数字技能的“充电站”。胡芸会根据大家的接受程度分步教学:从最基础的调整手机字体大小、连接无线网络,到实用的视频通话,再到有趣的短视频拍摄,循序渐进地帮大家掌握技能。93岁的徐杏书对此感触颇深,她每天都要和孙女联系,以前只能靠电话听声音,现在通过视频,能清晰看见孙女的笑脸。不少老人还自发组建了“手机交流群”,平时在群里分享好看的视频、实用的小程序;遇到操作难题,在群里喊一声,总有老伙伴主动帮忙解答。数字世界里的互助,让晚年生活多了一份暖心的陪伴。

“过去大家总觉得,老年人和互联网之间隔着一道‘墙’,觉得他们学不会、用不好,甚至会抵触。但实际上,只要多些耐心引导,从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出发,互联网就能成为连接情感、丰富生活的‘桥’。”九如城新仓康养中心社居主任江春晓说,对老人来说,互联网不只是工具,更是能让他们展现自我、感受快乐的新舞台。而这份“被看见、被认可”的喜悦,有时候比单纯的生活照料都更能滋养他们的心灵,让银发岁月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2025-09-09 新仓这个康养中心有点“潮”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75465.html 1 3 从“怕触屏”到“追更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