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宇青 通讯员 夏晓蕾
本报讯 “扫码就能充电,还有自动灭火装置,现在停车充电既智能又放心!”近日,在当湖街道南都景苑新投入使用的智能电动自行车停车棚里,居民李女士正熟练地操作手机扫码充电并由衷赞叹。这个配备了智能充电端口、自动喷淋系统、水基型水雾灭火器的白色钢结构车棚,成为当湖破解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题的生动实践。
面对住宅小区多见的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飞线充电”等安全隐患,当湖采取“疏堵结合、智慧赋能”的治理思路。所谓“疏”,便是将室外停车棚建设纳入年度民生实事工程,通过盘活小区闲置空间,采用“政府补贴+物业配套”模式进行日常管理。截至目前,当湖已在17个小区建成标准化停车棚57处,新增电动自行车停车位860个,不仅解决了居民充电难题,更从源头上消除了安全隐患。
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当湖街道应急消防管理站还联合辖区各村社区持续开展“清楼行动”,重点整治违规停放和充电行为。今年以来,已累计清理违规停放车辆1300余辆,拆除私拉电线290处,行政处罚27起。
为了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当湖还多措并举开展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安全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向居民普及电动自行车安全使用知识,明确违规充电的法律责任。在小区公示栏、电梯间等醒目位置张贴警示标语,时刻提醒居民注意防范火灾风险,推动“人人参与、共建平安”消防安全治理格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