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要闻

“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双培育

我市创新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力量

■记 者 戴 琰

通讯员 周晌能

本报讯 “您好,您的快递到了。另外刚才看到您家楼下消防通道堆了些杂物,我已反馈给社区了。”近日,当湖街道东方社区居民李娜收到快递时,快递小哥的这句话让她既意外又暖心。这看似平常的互动,背后是当湖街道东方社区居委会副主任、专业社工黄玮媛结对“蜂鸟行动”快递小哥,助力社区基层治理志愿服务后催生的新变化。

黄玮媛在深入调研中,精准把握了快递小哥的工作节奏与特性,创新性地提出“移动网格员”培育方案。她设计碎片化的培训模块,利用小哥们在站点短暂休整、午休间隙等碎片时间,传授基础民情收集、应急指引等技能,同时在快递车上张贴反诈、垃圾分类宣传材料。这种方式既不干扰日常配送时效,又能让小哥们在穿街走巷中,自然而然承担起基层治理“移动触角”的角色,不仅成功激活了新就业群体的社会价值,也为基层治理注入了灵活高效的流动力量。

当专业社工的理论智慧与志愿服务的实践热情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我市于6月初启动的“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双培育计划,给出了答案。该计划精心挑选11个涵盖助老、扶幼、社区治理、环保等领域的优质志愿项目,为每个项目匹配一名经验丰富的中级社工组成专业督导团队。专业社工通过团队辅导、项目优化等培育活动,为志愿项目注入专业动能,同时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在具体实施中,专业社工发挥了关键作用。助老项目中,社工帮助志愿者团队从“群体送温暖”转向“精准对接个性化需求”,为独居老人建立包含健康状况、情感需求、社会关系的动态档案;青少年服务项目里,社工引入“优势视角”理论,指导志愿者发掘困境儿童的潜在能力,设计出“成长伙伴”赋能计划,替代了单纯的物质帮扶;社区治理项目中,社工协助优化议事流程,引导志愿者从“组织者”转变为“引导者”,有效激发居民自主参与的内生动力。

市民政局社会事务与社会福利科科长、专业社工周磊在对接“平舞阿姨”社会治理陪伴项目时发现,以往社区热爱广场舞的中老年群体虽常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服务,但简单化的“服务定位”,限制了“平舞阿姨”们更好地服务社区和更高自我价值的实现。周磊及时调整思路:一方面设计“广场舞队+社区巡查”“文艺表演+政策宣讲”等融合载体,让她们在享受兴趣的同时自然融入社区服务;另一方面,链接专业社会组织为“平舞阿姨”团队赋能增能,有效引导成为社区社会组织,在邻里和睦、矛盾化解、温情关爱、幸福敲门等方面发挥“近邻”力量,实现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

多样化的志愿项目也成为社工成长锻炼的“练兵场”。面对养老项目中不同家庭的照护需求差异,社工在实践中完善了个性化服务方案的制定能力;在需要跨部门协作的公益项目里,社工积累了资源链接的实战经验。“每个志愿项目都是一本鲜活的‘社会教科书’,让我们得以跳出单一领域的思维定式。”周磊说,对接过程既是对项目的“把脉问诊”,更是对自身专业能力的锤炼。

“‘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双培育计划的推进,不仅有效整合了基层治理资源,更是对社会力量参与模式的创新探索。”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未来将持续优化这种双向赋能机制,让专业力量与志愿热情同频共振,共同绘就基层治理美好新图景。

2025-08-07 我市创新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力量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68743.html 1 3 “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双培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