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与高科技院所的“梦幻邂逅”,也更加坚定了姚爱英做好青少年航天科普工作的信心。为了让“追科星”更持久,在校期间,姚爱英还把航天科学家的故事编写成《学科星》《科星最亮——“两弹一星”元勋故事》等8本书和教材,每周到各班级主讲一节,并特意创作了25首航天主题校园歌曲。在那个电脑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的年代,姚爱英没有停下追梦的脚步。她执笔为桨,铺纸作舟,在浩瀚的文字海洋中奋力划行。
回忆起创作第一本科普著作《铸造神剑的人》时的那些日子,姚爱英仿佛打开了“话匣子”。“我不断地修改,每一稿都细致打磨,仅仅第一稿就耗费了38本‘软面抄’。”姚爱英说,虽然成书只有不到20万字,但她前前后后一共写了80万字,这些厚厚的笔记本见证了她对航天知识的严谨和热爱。如今,在姚爱英家中,有一整面木质橱窗柜,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关于航天知识的书籍、曲谱,大大小小的本子承载着她“在乡村播种航天梦”的情怀。
2006年退休后,姚爱英的“航天教育梦”走得更宽了。她化身科普讲师团的中坚力量,深入校园、社区、部队、文化礼堂、党政机关等,开展航天讲座600余场,并创立“姚爱英星星火炬工作室”,指导20多所中小学开展航天科普教育。
“普及航天知识、传播航天文化、弘扬航天精神,仅靠口口相传是不够的,必须要打造阵地,让航天精神更加真实可感。”抱着这一想法,姚爱英提出了要在平湖建立“两弹一星”功勋馆和航天科普馆的建议,她的建议得到了航天人和平湖各级领导的全力支持。
2021年6月,由平湖携手多个航天部门打造的全国首个乡村综合性航天科普馆——中国航天科普馆挂牌成立。揭牌仪式上,看着红布徐徐落下,姚爱英红了眼眶,“有了这个基地,就会有更多人来到平湖,了解航天。”姚爱英说。馆内的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她对孩子们的期望,只要一有空,她就会来到科普馆担任讲解员。看着源源不断前来“打卡”的孩子们,姚爱英看到了梦想照进现实的希望。
而这份赤忱的热情也随她的脚步,慢慢走出平湖,洒向各地。这几年,姚爱英先后在嘉兴、温州、金华等地,牵头建起了11个航天科普特色教育基地,实现航天科普阵地由点及线、连线扩面。在她看来,“学习‘航天精神’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她根据各地实际,“量身定制”差异化的航天科普教育方案。
在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设立学英雄基地、在广陈中心小学设立航天科普智慧园、在嘉兴市阳光小学设立太空画基地、在温州安阳实验中学设立航天科普基地、在金华市青少年宫设立航天少年科学院……一个个航天科普阵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涓涓细流汇聚成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汪洋大海。正如中国科学院钟山院士给姚爱英的题词:“你是沟通航天人和黄姑中学的桥梁,你是培育航天幼苗的耕耘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