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故事

缘起:一封信件点燃“追星”火种

“敬爱的科学家爷爷奶奶,当今社会‘科星’最亮……因为有了你们,中华民族才屹立于世界东方。”回忆起当年孩子们写给航天员的信,姚爱英仍记忆犹新,每一个字都深深地烙印在她心里。

20世纪90年代初,“追星”热潮风靡校园,许多学生沉迷其中。“学生们的课本上都贴满了明星的照片,还有孩子请假去唱卡拉OK,个别青少年的理想天平出现了倾斜。”彼时,担任班主任的姚爱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1992年,中国航天成功发射“澳星B1”,这一壮举震撼全国,也让姚爱英深受触动。“航天人身上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精神才是孩子们需要的,必须要转变大家的观念。”于是,她决定以航天人为榜样,引导孩子们正确“追星”。

“不追歌星追科星!”姚爱英组织学生给远在北京的航天科学家们写信,善良的孩子们还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声称要给科学家们“买水果”。336个孩子你出一分,我出一毛,最多的一个人拿出了五毛钱,最终筹措了181.2元。

“我找来一个大信封,把孩子们的零花钱夹在慰问信里,寄给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原本也没想过能有回应,只想表达一下我们的心意,没想到不久之后就收到了研究院党委的回信。”回想起当初“迈出的第一步”,姚爱英语气中仍难掩激动。

纸短情长,就这样,一封跨越千里的信,牵起了南北“航天情”,也开启了姚爱英与中国航天人30多年的深厚友谊之路。

1994年1月,姚爱英受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之邀,带着孩子们前往北京参观学习。从火箭的发动机到火箭组装车间,从航天起步谈到研发投入,又从历史一路介绍到当下……回想起那次航天科学家的亲身“授课”,当时的学生冯勤依旧历历在目。作为首批北上的学生,当时一个多星期的“旅途”给小小的他带来了不少震撼。“实地参观研究院,还和谢光选、王德臣、于龙淮等一众航天‘大咖’面对面交流,让我大开眼界、大受触动。”冯勤说道。

回校后,一场“学科星”活动在黄姑实验学校轰轰烈烈地展开,学生们自主成立科技兴趣小组,不定期开展读书会和航天知识竞答赛,大家由以前收集歌星、影星的照片,转变为收集科学家照片和火箭、飞船的图片,校园里逐渐形成了“学科星、树理想、勤学习”的浓厚氛围。

“我们是从小农村来的,但是大专家们却向我们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航天知识,非常感动。”姚爱英说。从那以后,她便立志要搭建青少年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对话桥梁”,30多年间,带领学生“北上”学习30余次,中国航天人也应邀南下平湖36次,传授航天知识,激励新一代科技人才。

2025-06-25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59776.html 1 3 缘起:一封信件点燃“追星”火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