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农村局 许建军
一、我市“三产融合”现状及主要模式分析
三、对下一步工作的思考和对策建议
二、存在问题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二十多年来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天蓝、地净、山绿、水清成为浙江乡村最亮眼的标识。2025年,省委创新提出“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全新时代命题,谋划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这一重大战略构想。我市坚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充分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推进机制,创造性开展工作,先行探索出一条具有平湖特色的“三产融合”乡村运营实现路径。本文以更高质量做好乡村运营工作为切入点,提出一些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农文旅一体发展的对策建议作为参考。
近年来,我市全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初步形成具有平湖特色的发展模式。从所涉及产业的关系来看,“三产融合”主要分为以一产和三产为主导的两种“三产融合”模式,前者以种植养殖为依托,延伸农产品加工、休闲服务等第二、第三产业;后者以第三产业为主体,实现农业与文创、旅游高度融合。
(一)以一产为主导的“三产融合”模式。1.创意农业运营模式。指在种植养殖等农业子产业及加工制造业间,建立起上下游有机关联、相互衔接、良性发展的产业状态,提升全产业链产值。如独山港镇打造以高标准农田为主、创意元素为辅的万亩稻海创意种植场景,吸引先正达集团(世界500强企业、先进农业科技企业)落户并建设示范园区和智农中心,打造可复制推广的5000亩智慧农场和200亩未来农场。2.生态农业运营模式。指农业与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产业的融合,将生态效益持续转化为经济效益。如在全省首创稻田退水“零直排”治理模式,实现“田—沟—河—浜”水生态一体化治理,排放水样总氮、总磷平均下降31.4%、26.5%,先后吸引国际植物新品种研究院等一批优质亿元项目落地。3.会展农业运营模式。指农业与商务、会务融合,主要包括每年举办的农业经济洽谈会、各类投资说明会等。如在全省率先举办县域农业经济洽谈会,7年累计签约项目216个,意向总投资220亿元,落地绿迹农业等一批现代农业标杆项目。4.一体化农业运营模式。指生产经营向上下游扩展,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销一条龙。如我市推行“共富大棚”合作运营模式,政府规划布局并提供政策支撑,村集体投资基础设施,运营公司承担技术支持、产销对接,金融机构提供农业金融信用服务,形成“政府补助+集体出资+农企托管+产品统销”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截至2025年4月底,全市累计建成“共富大棚”1734亩,总投资1.26亿元,年营收达3628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约1000万元。
(二)以三产为主导的“三产融合”模式。1.乡村旅游运营模式。指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如我市广陈镇山塘村与上海市廊下镇山塘村联合创建“明月山塘”4A级景区,盘活闲置资源65宗,引导村民、第三方主体开办农文旅业态100余家。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97万人次,经营总收入超4500万元。2.文化赋能运营模式。指导入文创农产品、科普研学、文化活动等。如我市深挖西瓜产业历史底蕴,每年举办沪浙毗邻地区西瓜擂台赛、平湖西瓜嘉年华等活动,多维度拓展西瓜业态、发展西瓜经济。以水月湾农业科技西瓜种植研学为例,2024年累计接待各地师生2000余人次。3.产业集聚运营模式。指纵向延伸产业链,形成集种植、加工、品牌、销售一体化的模式。如旧埭村打造集电商直播、花卉研学、乡村创客、仓储物流于一体的长三角(平湖)花卉电商产业园,先后招引森鸿农业、切尔西园艺等12家花卉企业,形成集基质、育苗、种植、销售为一体的千亩花卉全产业集群。
(一)“三产融合”的要求与当前的产业现状不相匹配。我市乡村“三产融合”起步较晚,不少工作停留在概念式的内容定位和叠加式的功能定位上,与“三产融合”发展的实际需求衔接不够。从产业发展来看,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不高,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如秀洲区、海宁市等均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而我市仅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缺位。从要素配套来看,受高耕保率影响,土地指标紧缺,休闲农业、餐饮观光、经营仓储等建设用地指标难以有效保障。从自然禀赋来看,作为典型江南水乡,一马平川的地形特征导致地理景观均质化明显,与浙南浙西山区差异化的山水资源相比,乡村旅游开发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二)乡村运营的管理与当前的人才梯队不相匹配。面对乡村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我市乡村人才在数量、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匹配现象。从数量上看,2024年我市累计培育“十路”农业人才4202人,其中乡村运营人才230人,占比仅5.47%。从学历上看,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高水平“农创客”1293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仅46.63%,尚未形成高知人才主导格局。从人员组成上看,存在重“外来和尚”、轻“本地菩萨”现象,对驻村第一书记、文化特派员、本土能人、返乡大学生等内生力量开发不足。
(三)衍生经济的需要与当前的资源水平不相匹配。我市拥有广袤丰富的水系资源、接轨上海的区位优势、历史悠久的吴越文化,但存在资源挖掘不够充分、结合度不够高、特色亮点不够凸显等问题。生态资源方面,我市大部分农村与平原水乡资源融合度不高,与临水而建、依水而居的乌镇、西塘等地相比,开发程度、品牌影响等方面差距明显。历史文化方面,我市对历史人文故事挖掘与场景转化还不够深入,尚未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人文品牌,如省级历史文化村落我市仅有一般村8个,与桐乡7个重点村、17个一般村的数量存在较大差距。接轨上海方面,承接上海游客群仍以过境游、短途游、短时游为主,短频快的消费模式不能留住“人气”,也聚不大“财气”。
和美乡村高质量运营是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新画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从整体推进上看,要准确把握好“3组关系”:
把握好“整体”和“个体”的关系。整体以系统性思维推进环境治理、产业布局及业态招商,明确联农带农机制;个体在盘活资源、优化配置、打造品牌等方面先行示范、辐射带动,形成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共拓的发展格局。
把握好“外引”和“内育”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创业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政策举措,吸引外部优秀人才创新创业、优质项目落地生根;另一方面,通过多元化培育体系,提升本土人才综合素质,强化传统文化技艺传承,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求,政府发挥引领、服务、监督、推动四大作用,促进规划、政策等落地;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引导优质资源要素向乡村集中,激发乡村造血功能和内在活力,形成“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的实践路径。
从具体落实上看,重点在5个方面作文章、下功夫:
(一)坚定不移延链补链,引育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将乡村产业作为乡村运营的坚实根基,坚持在“招引”“培育”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招引上,瞄准“链主型”农业企业,以“龙头+配套”模式整合现有产业链条,全力盘活现有的现代化农业企业生产供应链。培育上,深入挖掘本土农耕文化、传统作物和特色产品,逐步形成“瓜甜、米香、菜嫩、鱼鲜、猪肥、(糟)蛋香”的六大本土产业格局,并在此基础上衍生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科普互动、餐饮康养等农文旅融合经济。可参考金华市,该市立足1700多年养殖历史的中国四大名猪“两头乌”及加工产品“金华火腿”,构建餐饮消费端“两头乌美食体验馆‘金猪十八道’”、观光体验端“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吸引超200万人次参观。此外,总投资5亿元的“熊猫猪猪乐园”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重点打造观光工厂、产业研究院、共创共富馆。
(二)因地制宜放大优势,打磨独树一帜的精致节点。整合乡村遗迹、特色建筑、民间技艺、田园风光等文旅IP资源,重点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核心景观节点,探索文旅融合、农旅互促的乡村运营新路径。聚焦浙沪马拉松山塘村、棒球赛事徐家埭村、赛艇运动马厩村等特色村庄,持续做强体育特色品牌,高水平承办赛事活动,深化农业农村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做好“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转化的后半篇文章。可参考湖州市安吉县红庙村,该村与“深蓝计划”合作打造网红咖啡馆,推出“景区门票换乡村咖啡”运营模式,自2022年5月运行以来,单店单日最高出杯量8818杯,累计营收额超2000万元。通过“团队入股51%+村集体以废弃矿坑、老旧房屋入股49%”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村集体收入分红150万元、租金薪金超300万元。
(三)千方百计储备人才,培育运筹帷幄的行家里手。将人才作为乡村运营的第一资源,大力培养集聚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各类人才。一方面,以省级乡村人才振兴“四链”融合发展集聚区建设为契机,依托“乡村振兴学院”“现代农创学院”等培训基地,举办乡村文旅电子商务专题培训班等,培养一批能够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另一方面,将乡村运营工作纳入驻村第一书记等特派员管理考核办法,在绩效奖励、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优先考虑。可参考绍兴市越城区坡塘村,该村通过“三顾茅庐”法、“挂榜招贤”法、“试岗培养”法等,激发在外人才对家乡的责任感和振兴乡村的情怀,广招本土贤才,成功聘请原为企业高管的罗国海担任党支部书记,以“范蠡养鱼”典故为主题,开展乡村运营,逐步挖掘村庄茶文化、莲花落文化等资源,将“莲花落”这项技艺完整地传承下来,该村逐渐成为知名“网红打卡地”,进入“产业旺带动百姓富、百姓富促进村庄兴”的良性循环。
(四)持之以恒深耕乡土,传承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立足乡土文化创新传承,系统梳理村落历史文脉,构建“记忆档案馆”“祖辈故事会”等文化载体,提炼“一村一韵”文化标识、“一村一品”主题定位。抢抓“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上升期机遇,推动南河头等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谋划“非遗趣镇”“国潮乐镇”等主题文化活动,讲好平湖古镇、老街、旧巷子的文化故事,实现“老”建筑风貌与“新”商业形态有机共生。可参考绍兴市上虞区太平山村,该村产有养生保健中药材黄精,东汉末年著名道教理论家于吉曾在此炼丹并著《太平经》,休闲养生特质明显。运营团队据此定位“仙隐太平”主题,并流转土地种植加工黄精,开发“仙养”系列产品,串联环境、资源、历史、文化、配套,形成具有内在发展逻辑的运营系统。
(五)主动求变强强联手,打造出圈出彩的爆款产品。做实“线上引爆+线下承接”双线运营模式,构建流量转化的完整闭环,实现乡村农文旅“破圈”传播。运用VR全景、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构建“云游平湖”一站式数字平台,打造一批集休闲、娱乐、观光等为一体的农文旅数字体验场景。同时,积极与爱奇艺、腾讯、优酷等头部视频平台合作,为本土乡村游量身定制活动或栏目,力争呈现明星“粉丝效应”。可参考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该镇主动出击,与蓝天下、爱奇艺联手打造劳作纪实互动真人秀《种地吧》,真实记录10位年轻人运营农场、直播带货等全过程,首创“长视频+短视频+沉浸式直播+电商带货”有效融合,为该镇带来打卡粉丝游客超20万人次。同时,爱奇艺等投资方在该镇投资3.8亿元建设农文旅融合的体验基地,并筹备第三季《种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