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东湖吕公桥下悄然兴起一个河蚌交易早市。清晨时分,收蚌的木船依次泊岸,船帮轻碰的声响惊起芦苇丛中的飞鸟,唤醒沉睡的水乡。
天还未亮,林埭镇祥中村的汤阿美便已摇着小船来到吕公桥下。他用粗糙的手掌抚过一只只刚捞出的河蚌,指尖触碰到壳面凸起的螺纹时,总会停顿片刻——这些灰扑扑的“盔甲”里,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蹲在船头的汤阿美望着晨光穿透薄雾,在水面碎成点点金鳞。那一刻,他突然觉得那些泥里打滚的日子,竟也成了孕育希望的养分。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闪现:收了这么多年河蚌,能不能有一天从“收蚌人”变成“养蚌人”?
这个皮肤黝黑的汉子,自小在河边长大,熟悉每一片水域的脾气。每当江苏、绍兴诸暨等地的收蚌人在船头吃饭闲聊时,他总爱在一旁默默聆听。有人说见过的大珍珠银光闪烁,好看又值钱;有人讲挑蚌要看“肚脐”,那里越光洁,越有可能藏着好珠。汤阿美边收蚌,边把这些话记在心里,如同河蚌收藏沙粒般郑重其事。那些年,收蚌的日子成了他接收河蚌养殖信息和知识的流动水上课堂。
日积月累,汤阿美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如果自己养河蚌、种珍珠,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汤阿美一直在等待的这个机会,终于在1982年出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祥中村,汤阿美敏锐地察觉到了商机。他从诸暨收蚌商人那里得知,河蚌养殖珍珠利润可观。而祥中村河水清澈、水质优良,周边湿地广袤、水草丰茂,正是河蚌生长的理想之地。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在自家屋后划出8亩水域,开启了珍珠养殖之路,真正实现了从“收蚌人”到“养蚌人”的转变。
然而,收蚌易,养蚌难。创业初期的日子异常艰辛。面对陌生的技术与流程,汤阿美一切从零开始。他四处请教,不断积累养殖经验,一有机会就向江苏、绍兴等地的专业养殖户取经。“这河蚌养殖可不容易,每一个环节都得小心谨慎。”他深知其中不易。好在管理得当,首次养殖的河蚌长势良好,当年便赚了1000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阿美用创业所得的第一笔钱建起了瓦房,从此全家人告别了茅草屋。
初次的成功给了汤阿美莫大的信心。他不再满足于将河蚌养大后出售,而是决定全部用于育珠,以珍珠为主营方向。
“珍珠是河蚌的眼泪,更是养殖人的心血。”汤阿美常这样念叨。种珠之后,便是漫长的等待。除了根据水温、流速、光照等因素调整珠核位置以提高成活率,更需要的是耐心。两年多过去了,汤阿美时常想象着河蚌里的珍珠是否已经成型。一个暮春的傍晚,他悄悄蹲在自家后院的河埠头剖开一只河蚌。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倒映在微波荡漾的水面,如他的心绪,忐忑不安。当米粒大小的珍珠露出来时,虽然这是他亲手养出的第一颗珍珠,他却兴奋不起来,甚至有些失落。是方法错了?还是种珠失败?那一夜,他辗转反侧,连夜请教有经验的师傅,才知道:“河蚌要养三年,珍珠要等五载,急不得。”
或许等待是一种煎熬,但也是一种期待。汤阿美相信,只要认准目标,科学养殖,时间的那头一定有珍珠闪耀。经过多年摸索,汤阿美完成了从收蚌到养蚌、再到种珠的身份转换,许多同村村民便纷纷向他请教,祥中村养蚌种珠的农民开始多了起来,最多时达到了100户,一颗颗珍珠串联起一条致富之路,像一条闪耀的项链,把整个村庄串进了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