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要闻

半世痴守只为雕琢一盏灯

□匠心创造奇迹

■记 者 陶佳敏

通讯员 夏晓蕾

【匠人名片】沈伯仁,平湖西瓜灯雕刻与制作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一技之长】刻瓜灯

【坚守故事】见到沈伯仁的时候,他正专心地刻着手里的瓜,指尖一压,手中的刻刀便无声地嵌入了瓜皮。刀锋灵巧地游走、旋转,瓜屑如绿雪轻坠,一朵牡丹的轮廓渐次舒卷,花瓣的走向、叶片的脉络,竟比纸上工笔更显鲜活气韵。

西瓜灯作为我市独特的文化符号,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而沈伯仁手里的刻刀,一拿起就是48年。

说起沈伯仁与西瓜灯的缘分,还要回到1977年。当时,沈伯仁从部队退伍后,随妻子来到她的家乡平湖定居。那年,他第一次见到西瓜灯。“朦胧如笼绿纱、远观如碧玉,第一眼我就喜欢上了它。”沈伯仁说。于是,有着美术功底的他便开始雕刻西瓜灯。

为追逐这束光,他倾注了难以想象的耐心。刻轻了,灯影昏昧;刻重了,瓜皮崩裂。沈伯仁便沉下心来,默默磨砺自己的刀工。为此,他设计了一套独属于自己的工具。他将铅笔外层包上不锈钢片,再根据雕刻需求弯折成不同弧度的刀具。这既可以达到使用时像写字一样灵活,还可以适用不同弧度的雕刻。

沈伯仁深知,瓜灯之精美,美在细节,不仅仅是“刻”那么简单。为捕捉花鸟虫鱼的神韵、平湖景色的风韵,他揣着速写本流连于东湖堤岸,用彩笔反复描摹,直至万物精魂烂熟于心。为了做到精益求精,每一盏瓜灯刻成后,他必拍照留存,认真审视每一片花瓣是否僵硬,每一处云纹是否板滞。千锤百炼,终至下刀如行云流水,如今那刻刀仿佛成了他指尖的延伸。

守得传统,亦要创新。瓜灯虽美,易腐难存;虽巧,囿于节令。沈伯仁不甘心让它只做惊鸿一瞥的昙花。于是,他埋首钻研防腐之术,反复调试苯甲酸钠浓度与浸泡时长,经过3个月的实验,终于摸索出了让瓜灯多保存3到5天的方法,如今这项技术也被应用在各种瓜灯展览会上。在追求瓜灯常美常新的路上,沈伯仁还推陈出新,除了传统的吊灯、坐灯、串灯外,他还雕刻出了用于餐桌装饰的餐桌灯和代替灯泡在瓜里面盛放美食的龙凤煲,通过各种形态展现瓜灯之美。

2016年,沈伯仁被确立为平湖西瓜灯雕刻与制作项目的非遗传承人。这重身份,让他肩上那份守护越发沉实。他的刻灯课堂从幼儿园到老年大学,从乡间田埂走向国际舞台。面对外国友人参观,他从容自若;央视元宵晚会的聚光灯下,他指尖翻飞……沈伯仁以一颗匠心、一把刻刀,让平湖的这抹翠色碧光,闪耀在亿万观众眼前。“瓜灯本就是代表着农民分享丰收的喜悦,只有回归千万双手,才能岁岁添彩,生生不息。”沈伯仁说,只要学员心存热爱,他便倾囊相授。

一盏瓜灯,承载了半生痴守,亦雕琢了岁月流光。今年84岁的沈伯仁仍以刀为笔,在易朽的瓜皮上刻下永恒,展现着对平湖这方水土的深沉眷恋。

2025-06-12 □匠心创造奇迹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56829.html 1 3 半世痴守只为雕琢一盏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