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蕴才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蕴含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作品,其中包括许多养身保健、草药与方剂配制以及有关病症治疗的方法。书中“饿能治病”的观点就体现了中医“整体调理”的理念,给如今我们养身治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小说写到袭人因母亲病故,回到哥哥花自芳家小住几天,留下晴雯和麝月在宝玉屋里上夜。半夜,两人嬉闹出门看院中月色,一阵冷风吹来,只穿紧身小袄的晴雯就觉得侵肌透骨,回到屋里,一冷一暖,便伤风起病。宝玉请来大夫,晴雯服了几帖中药,病情才略有好转。后因打发小丫头坠儿的事,“闪了风,着了气”,病情反复,病体难受。正好碰到宝玉把贾母给的珍贵的“雀金呢”斗篷烧破了一个洞,没人能补。晴雯只得强撑病体为宝玉补衣,结果体力不支,再次卧床不起。读到这里,我们都为晴雯迂回曲折的病情捏把汗。
晴雯的病还能好吗?小说作了交待:“晴雯此症虽重,幸亏她素日是个使力不使心的;再素习饮食清淡,饥饱无伤,这贾宅中的风俗秘法,无论上下,只一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因此晴雯发病之初,先净饿两三日,再配合服药调理,之后又休养数日,病情便逐渐好转。
其实不仅是贾府,这种“净饿”疗法在清代宫廷中也有类似的做法。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也有谈到“以饿治病”的清廷惯例:小皇帝在六岁那一年,因为吃多了糖炒栗子,生了病,被禁止吃饭,连续吃了一个月左右的米糊稀粥,被饿得像一只饿狼。因为饥肠辘辘,饿得实在难受,在喂鱼的时候,偷偷把一块喂鱼用的干馒头吃掉了。从此太后再不给他喂鱼的机会。还有一次,小皇帝在宫中散步时,看到各王府献给太后的节日礼品,都是大大小小的食盒,里面装的都是诱人的食物。小皇帝于是抓起一个香味扑鼻的猪肘子,拼命地往嘴里填,跟随皇帝的太监们连忙飞奔过去,拼命从小皇帝手中抢,终因小孩子人小力单,还是没有吃到这块已经到嘴的猪肘子。
小皇帝受到的这些饿罪,正是因为清宫里治病之法也有“以饿为主”的习俗。一旦有病,伤风感冒,吃食不消等,都是“净饿为主”。
在道家的养生之法中,经常提到一点,就是“辟谷”。“辟谷”就是谢绝一切谷物之类,净饿以养生,断食以治病。民国时期的艺术家李叔同就曾在杭州虎跑寺亲历“辟谷”实验。他还写了断食日记,记录这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在断食的过程中,李叔同给自己定下了“不会任何亲友,不拆任何函件,不问任何事务,谢绝一切谈话”的规定。每天只是练字、刻章、静坐。断食第一天的食量是平时食量的三分之二,以后每天逐渐减少。到第八天起整日只饮泉水,断绝人间烟火,不吃任何粮食。这样绝粒的日子共七天,到第十五天,也就是完全断食后的第八天,中餐恢复小半碗稀粥,以后逐日加量,到第二十一天,基本恢复饮食。这二十一天的断食实践,让李叔同的神经衰弱症状得到好转,他领略了安宁的睡眠,感到耳根灵明,思绪脉络清晣可见,文思渐起,不能自已,“无梦、无挂、无虑、心清、意静、体轻”,“精神界一片灵明,思潮澎湃不已”,“法喜无垠”,又说自己七天不食人间烟火,精神,笔力,思考奇利。可见,李叔同的断食实验无疑是成功的尝试。
《红楼梦》中贾府的“以净饿为主”的风俗秘法,清宫中“净饿治病”的宫廷规矩,李叔同的断食实验,这些事例实实在在地表明,饮食有节、适度饥饿,有助于保持经络通畅、气血运行协调、脏腑功能活跃,是一种有效的养生之道。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身体上的问题,还得要管好嘴巴,注意饮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物质条件丰裕的今天,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是我们的人生目标。那么借鉴古人的智慧,适当保持饥饿感,也不失为一种科学的养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