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阅读

《红楼梦》中的清明祭祀文化

余 苗

清明将至,杏花烟雨,柳绿桃红,尽显江南初春的温柔。《红楼梦》中的清明节,同样是“柳垂金线,桃吐丹霞”般江南独有的景象。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祭祀节日,其起源可追溯至周代。春秋时期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便是早期的祭祀形式。唐代《开元礼》规定:“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者,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同拜扫礼。”由此可见,唐代寒食扫墓习俗虽未被纳入礼制范畴,却已在民间广泛流行。嘉兴地区亦是如此,唐代徐凝的诗句 “嘉兴县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回。惟有县前苏小墓,无人送与纸钱灰”便是例证。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还详细描绘了清明时节杭州皇族、官宦、庶民出城扫墓的情景。时过境迁,扫墓如今已成为现代清明节祭祀的主要方式。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写道:“可巧这日乃是清明之日,贾琏已备下年例祭祀,带领贾环、贾琮、贾兰三人去往铁槛寺祭柩烧纸。宁府贾蓉也同族中几人各办祭祀前往。”从这段描述可知,清明节时贾府前往铁槛寺进行祭祀。

从祭祀地点来看,贾府清明不去墓地,而是前往家庙铁槛寺,看似与传统习俗不符,实则有其缘由。书中第十五回说明了铁槛寺的用途:“这铁槛寺原是宁荣二公当日修造,现今还是有香火地亩布施,以备京中老了人口,在此便宜寄放。” 原来,铁槛寺是贾府停放灵柩的地方,“其中阴阳两宅俱已预备妥贴”中的阴宅,指的就是这一用途。秦可卿、贾瑞寄灵于此,之后何时下葬、葬于何处,书中未作交代;贾敬寄灵于此后,书中则交代“等过百日后,方扶柩回籍”,所以清明节去铁槛寺是“祭柩烧纸”。寄灵的习俗由来已久,史上最著名的当属孝庄皇后,她的灵柩在清东陵的暂安奉殿停留三十七年,后葬于昭西陵。现今,部分江南山区仍保留着寄灵的习俗。所以,贾府因原籍路途遥远,在京人员前往铁槛寺祭祀,其性质与扫墓相同。

从祭祀人员来看,由于该段情节颇为特殊,贾政、贾珍等宁荣二府主事人此时正前往孝慈县为老太妃送灵,所以宁府便由长孙贾蓉带领族中几人,荣府则由长孙贾琏带领贾环、贾琮、贾兰等人前往祭祀。长房在家族中往往承担着引领与传承的核心职责,各府长房主祭,家族男丁代表参与的清明节祭祀形式,体现了传统世族对于清明节祭祀的重视。

从祭祀仪式来看,供奉祭品、烧纸祭拜均是传统习俗。关于祭品,书中仅称按照传统惯例准备,未详细列举。我们可依据相关文献资料略作推测,清代《清嘉录》记载江南清明节风俗为“持牲醴楮钱,祭扫坟墓”,所以“年例祭品”应包含牛、羊、猪等牲畜和酒。关于烧纸,清代贵族清明节祭祀烧纸钱时,要将五色纸钱剪成幡,仪式结束后再焚烧。根据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世族之祭扫者,于祭品之外,以五色纸钱制成幡盖,陈于墓左。祭毕,子孙亲执于墓门之外而焚之,谓之佛多,民间无用者。”而江南地区早有将纸钱剪成幡的习俗,《清嘉录》中提到“其有挂于墓者,则彩笺剪长缕,俗呼挂钱,亦曰挂墓”。《红楼梦》中贾宝玉谎称杏花神要一挂白纸钱,其后又说“请了一挂纸钱”,实际上就是剪了一挂纸钱。所以才有“柁尾飘飘挂纸钱,出城都是上坟船”这样的诗句。书中宝玉还对藕官说:“外头去叫小厮们打了包袱写上名姓去烧。” 这描述了无法上坟烧纸时的另一种替代形式。现今,在江南部分地区仍保留着这种习俗,比如烧给祖父的,会在包袱正面写上“祖考某公某某大人收”等字样。

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明清世族的清明节祭祀文化,这种文化传承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它有助于人们铭记祖先,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曹雪芹强调清明节祭祀要诚心,秉持“在敬不在虚名”的理念,重在缅怀逝者、传承孝道等思想,对我们重新审视传统节日具有深刻意义,促使清明节祭祀所承载的文化,继续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

2025-04-04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41492.html 1 3 《红楼梦》中的清明祭祀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