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不仅让我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重塑了我对科研与产业融合的认知,为我未来的职业道路铺就了坚实的基石。”谈及在艾华(浙江)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派驻经历,研究生小陈难掩收获的喜悦。
派驻研究生到企业开展研发工作,是浙工大平湖新材料研究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举措。自2019年获批设立浙江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后,研究院突破传统,创新推出“联培+委培”培养路径,为科研人才孵化和企业发展搭建起“高速通道”。艾华(浙江)新材料有限公司正是研究院首个委培试点合作企业。
“我们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建+科技工作站协同’双轮驱动机制,推动张诚教授团队研发的‘新型高分子减震降噪阻尼材料’实现产业化,并派驻研究生对接项目、开展研发,确保科研成果落地见效。”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推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研究院还从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市场推广等方面入手,为企业提供细致的指导和帮助,确保科研成果能够顺利生根开花。去年研究院与企业联合申报了2024年度平湖市重大研发项目《新能源车用新型减振降噪阻尼材料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开展规模化试生产,2024年产值达500多万元。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研究院有着独特的平台属性,在汇聚科研人才资源方面拥有先天性优势。”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基于这一实际,市科技局从顶层设计、产业对接、服务保障三个层面出发,创新构建“三维引才机制”,通过将人才引育指标纳入“一院一表”考核体系、建立靶向引才模式、设立人才专项资金等方式,鼓励研究院围绕平湖产业需求引育人才,夯实人才资源储备,同时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在高层次人才联合引进、研究生联合培养中双向赋能。此外,依托科创专员、例会制度等,及时传递人才、资金等保障政策,为研究院人才引育工作提供支持。
截至目前,研究院已累计引进科研团队9支、国家级人才2人、省级人才8人,并建立了专家学术与咨询委员会,其中包括2位院士和7位省部级专家人才。在稳步引进人才的同时,研究院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打造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育人平台,以产学研项目、产业化孵化项目为载体,采用“双重导师制”,累计培养研究生53人,其中已顺利毕业27人,通过构建“课堂+车间”的双轨育人模式,有力推动了学科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
秉承“服务地方新材料企业发展”这一宗旨,研究院还积极投身行业人才培养。通过开设“真材实料,量企定培”“知机识器,真操实练”等大学课堂系列培训课程,开放研究院仪器应用与学习共享平台,助力我市新材料行业企业人才建设与培养,打造技术终身学习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提升企业人才核心竞争力。据统计,研究院已累计组织各类培训课程29次,其中省级高研班2次、市级高研班4次,服务近2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