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语丝

榆钱儿飘香

□ 宋振东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勃勃。榆树发芽了,长出了榆钱儿。“风吹榆钱落如雨,绕林绕屋来不住。”《戏咏榆荚》让我又回到了童年,回想起小时候在农村老家采摘榆钱儿,食用榆钱儿玉米面饼子时的情景。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国有些农村地区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有的地方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每年春夏青黄不接的季节,也正是人们吃饭“断顿”的时候,为了不挨饿,人们就挖野菜、采树叶充饥,其中最好吃的就要数榆钱儿了。

所谓榆钱儿,其实就是榆树的翅果,因其长成纽扣般大小的圆形薄片,像古代的铜钱一样,所以被人们称之为榆钱儿。又由于它是“余钱”的谐音,因而就有吃了榆钱儿可有“余钱”的说法。榆钱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盘中餐,特别是在农作物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粮食减产不够吃的时候,人们更是把榆钱当做食物来充饥。

小时候,农村老家的榆树特别多,房前屋后、院里院外、道路两侧、河岸边土坡上,到处都是种植和自然生长的榆树。每年春天,当春风吹来第一缕绿色,碧绿色的榆钱儿就一串串一簇簇地缀满了枝头,于是大家就会趁着鲜嫩开始争相采摘。一般先从小的榆树开始,等小榆树上的榆钱儿被采摘光了,再采摘大榆树上的榆钱儿。大的榆树一般有六七米高,有的甚至有十几米高,榆树越高大,受外界的干扰越少,树枝上的榆钱儿就会长得越多越好越密实越诱人,大家为了多采摘榆钱儿,想尽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年轻人就爬树上去采摘,老年人和女同志上不去树,就在一根三四米长的竹竿顶部绑上一个大铁钩子,从树上往下钩榆钱儿。不管用哪种方法采摘榆钱儿,都各有利弊。用铁钩子往下钩榆钱儿,虽然省时省力,但是弄不好会把树枝钩断,影响榆树生长和来年榆钱儿的产量。爬树上去采摘榆钱儿,又有一定的危险性,风大时榆树晃来晃去不稳定,一旦没抓牢固失了手,从树上掉下来,可就麻烦了。

人们把采摘到的榆钱儿拿回家后,除去杂质,用清水洗净,然后用来食用,榆钱儿生吃熟食皆可,亦可入药,食药两用。有时采摘的榆钱儿多了吃不完,就拿到集市上出售或送给城里的亲戚朋友尝尝鲜。

那个年代,大家做榆钱儿玉米面饼子时,为了节省粮食,一大盆榆钱儿里就放一点点玉米面,再放入适量的食用盐,将将能够做成个儿,基本上全是榆钱儿。不过这样的榆钱儿玉米面饼子也有个好处,就是菜多面少比较松软,口感特别好,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道,那时我一顿饭能吃两个大榆钱儿玉米面饼子。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不再把榆钱儿用于充饥,而是把榆钱儿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如蒸榆钱儿、烙榆钱儿饼、炸榆钱儿丸子、煮榆钱儿粥,用榆钱儿馅包包子、包饺子、包馄饨等,吃法多样,或蒸或煮,皆是美味,并且老少皆宜,百吃不厌,大受欢迎,成为了春天餐桌上一道不可多得的大众“美食”。有的城市大饭店,还会把新鲜的榆钱儿冷冻起来,一年四季向食客供应榆钱儿“美食”,成为店里的“招牌菜”。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吃罢滑润喷香、味美无穷的榆钱儿粥后,还留下了“杯盘饧粥春风冷,池馆榆钱夜雨新。”的诗句。

2025-03-05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33426.html 1 3 榆钱儿飘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