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如期而至。“雨水”时节,乍暖还寒,春季又是过敏性疾病高发期,如何呵护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以“时令节气与健康”为主题召开发布会,就社会关注问题进行解答。
进入春天后,有些人容易打喷嚏、流鼻涕、眼睛痒、咳嗽胸闷。是什么原因所致,又该如何应对?“大多数情况下可能是过敏引起的,尤其是花粉过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马艳良介绍说,春季有松树、杨树等风媒花花粉,易引起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以及过敏性哮喘等。
马艳良提醒花粉过敏患者,临床认为提前预防要比出现症状以后再治疗更有效,比如过敏性鼻炎患者,可在春季花粉季节之前的2周至4周,使用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等鼻喷激素,能有效减轻过敏症状。她强调,在花粉季节要尽量避免接触花粉过敏原,并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花粉浓度监测信息,一旦花粉浓度升高,要尽量避免到花粉浓度比较高的区域。
“雨水”节气后湿气加重,容易导致食欲下降等症状。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汪红兵指出,这一时期的保健重在健脾祛湿,尤其南方地区更需注意。饮食上应遵循“多甘少酸”原则,少吃山楂、乌梅等酸味食物,多吃大枣、山药等具有甘甜味的食物。同时,少吃生冷、油腻、高糖等容易加重湿气的食物。他提醒,祛湿并非人人适宜,因为不同人的体质各有差异,湿邪也分为不同证型。阴虚体质和血虚体质的人盲目祛湿,可能会进一步伤阴或耗伤气血,因此应慎用祛湿方法。
春季还是消化道疾病的高发期,尤其是腹泻、呕吐等症状较为常见。对此,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李景南提醒,应从日常的卫生习惯做起:餐前便后认真洗手,食物彻底烹熟,生食蔬果清洗干净。冰箱储存的食物应加热后再食用,避免进食过夜食物。同时,家长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避免交叉感染。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有些国家和地区流感病毒仍处高位流行。对此,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彭质斌表示,当前我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继续呈下降趋势,但仍要做好自我防护。在学校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建议加强环境清洁和通风换气工作,促进室内空气流通。同时,还要加强健康监测,提倡学生、教职员工不带病上课或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