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提升
在营商环境上创新突破
推进准入准营改革,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动外资企业全流程网办;推动个体经济发展,加强分型分类精准培育,培育“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推动市场公平竞争,完善公平竞争审查配套制度,高效推进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试点;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机制,开展“产业发展”增值服务。
深化建设
在“四个强市”上创新突破
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深化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建设,深化小微企业质量认证提升行动;推进“标准强市”建设,持续推进省级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积极推进先进标准研制;推进“品牌强市”建设,大力实施“千企创牌”行动,加大对企业自主品牌的培育支持力度;推进“知产强市”建设,推动国家级创新管理知识产权国际标准实施重点试点区域建设。
改善环境
在放心消费上创新突破
深化放心消费建设,探索毗邻放心消费共建,创新“共享法庭”等纠纷多元化解模式;深化不正当牟利投诉举报处置,推进不正当牟利投诉举报行为综合治理改革;深化商品市场提质工程,实施“重点市场+特色产业”协同赋能行动,推动三星级及以上农贸市场改造提升。
守牢底线
在安全监管上创新突破
健全“大平安”风险闭环管控体系,推进重大风险隐患全量纳管和分级处置,开展信访风险隐患排查化解工作;守牢食品安全底线,规范落实分层分级包保工作机制,迭代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守牢药品安全底线,开展风险排查治理,推进药品安全巩固提升和“药剑”行动;守牢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开展块状经济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强化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守牢特种设备安全底线,深化特种设备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完善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体系。
创新服务
在综合监管上创新突破
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全覆盖常态化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综合查一次”;创新服务型执法模式,全面构建“预防为主、轻微免罚、重违严惩、过罚相当、事后回访”执法新模式;加大重点领域执法,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商品以及“新三样”,持续推进“铁拳”“双打护企”等执法行动;深化法治市监建设,“暖企服务”与“依法监管”并举,全面提高全市系统依法行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