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凌红
元宵通往春天,我在期待春天。
随着蛇年春节“非遗”元素的凸显,今年的元宵,非遗引发的共情或许更值得圈点。节日的色彩来自文化,灯火阑珊处的非遗之美首推花灯。
工作那会儿,在古镇的街头,看过老艺人对着一盏花灯痴迷的眼神,默默不语却风情万种。我随着他们走进祠堂,走进一个家族的变迁史,走进一项传统技艺在民间的传承。后来,在过年时,看到电视上的自贡彩灯,璀璨绝伦,在新闻里惹人眼球,令人神往。自贡彩灯,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据说每年元宵节期间都会举办盛大的灯会。这些彩灯不仅仅是照明工具,更是照亮了对新一年的期待。
元宵是一个鲜亮的符号,从一个站台通往一个站台。而舌尖上的非遗味道,激活了元宵节的一池春水。民以食为天,食物里藏着对生活最质朴的爱。汤圆多以甜的身份出场在江南,作为元宵节的传统食品,做法不一,风味差别甚微。在江南地区,宁波汤团以其皮薄馅多、甜而不腻闻名遐迩;而在北方,则有以豆沙、黑芝麻等为馅料的元宵,外皮酥脆,内里香甜。有北京的朋友,总会自豪地说起“稻香村”,那一口地道的老北京味道,口口相传,显然也是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
动静之间,有舞动的记忆。民俗活动是元宵佳节的主打歌。粤地多舞龙舞狮,而我的家乡舞龙较为常见。龙的身子骨架来自稻作文化,有田野的馈赠,也有对丰收喜悦的承载,舞龙时,各种仪式登场,与天上的一轮圆月遥相呼应,仿佛是天与地的呢喃,而街头巷尾时有锣鼓喧天,伴随着激昂的音乐节奏翩翩起舞,好一幅人间游乐忘忧图。
时光的画卷,总在人们不经意时缓缓展开在年轮的褶皱里。元宵,是年的华章,是春天的诗行,是大地的深情。宋人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中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唐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也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追逐人来……”我却好像忘了旧时元夜的场景,只想努力做个往前赶路的人。
有朋友问我,元宵节怎么过。我说,一边期待一边怀念。我知道,简单的回应里,每一种方式,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