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慧
《月亮与六便士》
(英)毛姆 著
李嘉 译
中国华侨出版社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当我读完整本《月亮与六便士》,合上书,作者毛姆的这句话静静地躺在书的末页,在白色的纸上,似乎有些孤独。
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史崔兰,本有着稳定的职业和不菲的收入。但在他中年时,疯狂地迷恋上了绘画。于是,他抛弃伦敦的家庭和舒适的生活,只身前往巴黎去追寻绘画的梦想。在饱尝了贫困与饥饿带来的肉体折磨,以及遭受歧视所带来的精神煎熬后,他再次踏上了追梦的轮船,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在那里,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下和摆脱灵魂束缚的自由中,他创作出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艺术杰作。逝世前,他要求他人将他的遗作——一幅关于伊甸园的墙画焚毁。至此,故事的大幕在平静的叙述中落下。
史崔兰的形象让我想起另外一个人——19世纪法国后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事实上,史崔兰就是以高更为原型塑造的人物。高更就是放弃了银行的职位,抛弃了现代文明,回到了最原始最基本的生活状态。他在巴拿马和马提尼找到了他期望的东西——茂密的植物,蔚蓝的天空,自由的大自然以及俭朴的生活。也就是这些,造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伟大画家。
月亮与六便士看似是两个毫无关联的事物,但实则在书中处处能看到矛盾与对比:六便士指的是史崔兰在离开伦敦之前富裕安定的生活,月亮指的是史崔兰心中对绘画这一梦想的不懈追求,以及抛弃世俗、遵循内心愿望重新开始的生活。也许,对史崔兰来说,做一个月亮的追求者又何尝容易!史崔兰曾经这样说:“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偎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当他们听到内心真正的声音,决心踏上追梦的旅程时,总有些东西在羁绊着他们。这其中,既有贫穷与饥饿带来的物质考验,也有来自他人异样目光乃至歧视的精神折磨。然而,这些艰难困苦,无一不是每位追梦者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磨砺与洗礼。
理想和现实有着永恒的矛盾,这是月亮与六便士的主题。读完这本书,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或许月亮与六便士有着一定的矛盾,但绝对不是对立,正是因为这些矛盾的存在,才激励着那么多人敢于打破现状,义无反顾地踏上追梦的旅途。这部小说,无疑是对那些在追梦路上艰难跋涉者的心灵,提供了最温暖而深刻的慰藉。一个人可以贫困、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就是梦想,让这些追梦者在经历了考验后,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艺术的创造,是对史崔兰和高更最好的回报。而对于我们,梦想的实现,无疑是最为珍贵且鼓舞人心的馈赠。或许,在奔跑的路上,你有过疲惫、有过挣扎、有过放弃,但是一旦有梦想支撑,我相信终有一天能抵达梦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