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倪雨伦
通讯员 纪亚千
本报讯 “牌子上面还有地图呢。”“边上还有个棒球的标志,这确实是我们村的特色。”近日,林埭镇徐家埭村新设立的村牌引起了村民的关注,白绿相间的配色十分亮眼。整个村的地图、简介等信息也可以从中一览无余,“中国棒球第一村”几个大字更是让人印象深刻。据了解,这是林埭镇做好乡村地名标志建设的一大举措。
地名工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具有积极作用,全面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关乎乡村宜居宜业等方方面面。今年以来,林埭镇将地名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落实著名立标、加强挂牌宣传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保留了地方特色和历史记忆,还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如果说新村牌是乡村对外开放的一扇窗,那林埭镇地名文化展示馆就是一部记录和展现地方历史文化的活字典。走进林埭镇地名文化展示馆,实物、文字、图片等详细展示了林埭的地域特色,展陈分“良渚遗踪”“世家大族”“先贤名士”“古迹揽胜”“民俗风物”五大篇章,生动呈现了“清溪文化”从古至今的变迁和发展。细细浏览后,一个个地名仿佛从静态的文字变成了动画,它的前世今生和背景故事在眼前逐帧播放。“这个展馆记录的东西太全面了,虽然从小生长在这里,但展馆里展出的很多内容我还是第一次听说,等周末带孩子来看看,了解一下家乡的历史文化。”徐家埭村村民李跃跃感慨道。
地名文化需要在传承与保护中留住乡愁记忆。“良渚文化遗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湖九彩龙”等都是林埭镇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独特的历史印记。为保护这些老地名及其背后的故事,林埭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位于共和村俞家湾的清溪诗词馆,就是以诗书世家沈家旧宅为基打造而来,在建设过程中保持了原有的布局和风貌,仅在部分地方加以修缮,避免破坏传统建筑风格。而“俞家湾”一名更是因旧时俞氏居住地俞姓聚居,便世称“俞家湾”,并一直流传至今,这段历史也在清溪诗词中可以看见。为更好地宣传这些富含地方文化内涵的文化节点,今年林埭镇还开设了地名文化公益课、地名文化研学等宣介活动,面向辖区内学生展开,进一步提升地名文化可见度。
地名文化也需要在创新与发展中跟上时代潮流。如何让古老的地名焕发新生?数字赋能是林埭镇给出的答案。通过充分发挥“互联网+地名服务”作用,数字门牌试点工作已在林埭镇全面铺开。“我们将在智慧地名标志内嵌入二维码,并融合政务服务、周边导航、景区介绍等资源信息,游客只需拿出手机扫一扫,就可以掌握关于某个地方的全部信息。”林埭镇社会事务办副主任向益奇说。此外,林埭镇还在全镇范围内排摸出无名道路22条,并广泛发动老专家、老教师、地名爱好者,丰富乡村地名采词库,做好无名道路命名工作,提升乡村地名精细度和规范化程度,让老地方迸发出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