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陶佳敏
通讯员 彭心怡
本报讯 在曹桥街道严家门村兴隆桥新村,每家每户门前墙上贴着一张记录表,格外引人注目。大拇指、大红花、笑脸……一个个有趣的贴纸贴满了记录表。“这些贴纸分别代表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就什么都不贴。垃圾分类好不好,看看家门口的记录表就一目了然,我不能落后了。”严家门村村民施祥珍说。
施祥珍作为村里垃圾分类的“优等生”,不仅自觉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还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宣传推广,看到记录表上一个个耀眼的大拇指,她自豪不已。在严家门村,施祥珍并不是个例,在垃圾分类新风尚这股春风的吹拂下,村里几乎每家每户房前屋后,物品都摆放整齐,路面干净。
据了解,严家门村作为典型的农业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每家每户几乎都种植粮食作物,但由于传统种植业的种植特点,出现了农业废弃物垃圾较多、易腐垃圾随意堆放路边等现象。那么,怎样让村民齐心协力摘掉“脏乱差”标签,成功实现乡村新风貌的转变?
推进乡村文明蝶变,关键是人,垃圾分拣员是重要一环。每天早上,严家门村垃圾分拣员严喜根都会挨家挨户上门,这家瞅瞅垃圾桶里的垃圾放得对不对,那家手把手细致地教怎么分类,还会针对农户垃圾分类的情况给予打分评价,为每家每户门前的记录表贴上相应的分数贴纸。在严家门村,像严喜根这样的分拣员曾有40名,他们既是垃圾分类的实际操作者,也承担着宣传员、监督者的职责。
“150分可兑肥皂,300分可兑洗洁精,500分可兑洗发水……”每个月的评价分数就是积分,用这些积分就可以去村里兑换牙膏、毛巾、雨伞等生活用品。新模式通过奖惩挂钩的形式激励村民自治,推进农村治理实现从“村里事”向“家家事”转变。近年来,严家门村成功将移风易俗思想深入人心,实现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幸福感也增强了。严家门村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善治示范村、浙江省卫生村、嘉兴市优美庭院示范村、嘉兴市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村、嘉兴市民主法治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如今,村民垃圾分类意识明显提高,大家都能自发维护美丽乡村环境,分拣员也从40名减少到了10名,日均清理生活垃圾3吨多。”严家门村党委副书记严志萍说。此外,严家门村还用村民喜闻乐见的新形式,推进村庄焕新貌。编排的《红色夫妻》《绿蓝红灰要分清》等一批宣传环境秀美建设的戏曲文化特色节目,用群众语言讲故事,激励村民人人动手,共创和美乡村。
移风易俗
倡树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