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要闻

变“废柴”为有用资源

我市秸秆回收利用率超98%

■记 者 黄雨欣

通讯员 燕 燕

本报讯 眼下,我市水稻收割接近尾声,秸秆回收陆续提上日程。这些天,平湖亿家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打包机、夹包机在田间地头忙碌地奔波,将这些农业废弃物收集起来,送往独山港镇标准化农作物秸秆收储中心,进一步“变废为宝”。

在独山港镇标准化农作物秸秆收储中心内,工人们正在将成捆废弃秸秆送至打碎机里打成碎末。这些碎末,经过烘干、压缩等环节后,将被制作成草纤维基料,可用于生态护坡、草帘生产、基质、饲料、工程原料等多个渠道。今年,公司对草纤维基料加工产线进行升级,购置了秸秆粉碎、输送、除尘、装载等设备,其拥有的生产线及设施设备,可根据客户对产品的不同需求,调试设备粉碎程度进行粉碎揉丝,秸秆产品也由原来的袋装提升为压缩包装,运输效率大大提高。

“设备升级后,每小时可加工秸秆7吨,年利用量达2.3万吨。”平湖亿家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忠华说,加工后的秸秆平均售价每吨在550元,通过加工后产品售价比直接出售秸秆每吨提高150元。

秸秆的“出路”不止于此。在钟埭街道嘉兴桐奥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一条生物燃料产线正在加速运转。在这里,一捆捆秸秆经过粉碎、烘干、掺料等工序,最终被压缩制成生物炭。这种生物炭就如同土壤的修复剂,调节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肥力。“今年我们又开辟了3.75亩土地,作为秸秆的前道加工场地进行打包造粒,购置了破碎机、粉碎机、细粉机等设备,进一步扩大秸秆处理能力,年处理量达到1万吨。”嘉兴桐奥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陆培新说。

草纤维基料、生物炭……我市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离田增值利用模式渐渐丰富,逐步建立起“秸秆发酵种植蘑菇”“秸秆制炭基肥”“秸秆制生物质燃料”“秸秆制草纤维”为主的秸秆离田利用技术集成体系。通过引进和改良先进耕作机具、大力培育秸秆机械化收集服务组织,扩大秸秆离田比例,进一步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提高综合利用附加值,实现还田、离田相辅相成,高效增值。

完善的秸秆机械化收集体系也为秸秆离田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据悉,从2015年起,我市秸秆机械化捆扎收集逐步发展,培育了平湖亿家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平湖志诚粮油专业合作社、浙江仓禾农业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3家专业化秸秆捆扎收集社会化服务组织,秸秆捆扎面积达每年15万亩,服务范围覆盖全市,秸秆收集能力较为充足。

作为“产粮大县”,今年我市粮油作物播种面积43.80万亩,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15.79万吨,秸秆利用量为15.52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8.3%,离田率52.23%,走在全省前列。秸秆变废为宝的同时,也实现了空气质量的提高,自2015年秸秆禁烧以来,我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从78.6%提高到2024年的95.1%。

2024-12-06 我市秸秆回收利用率超98%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10977.html 1 3 变“废柴”为有用资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