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东海之滨,地处浙江省东北部的平湖市,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瓜灯之城、文化之邦”,素有“金平湖”之美称。“金平湖”历来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境内有山、有湖,地势平坦,河道星罗棋布,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无大的自然灾害,是宜居宜业的理想之地。
在平湖这个风景秀丽的江南县城,世家大族众多且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有官宦世家,文学世家,医学世家等,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平湖的世家大族,基本上多在朝代交替之际,因种种原因,来到平湖。如平湖陆氏灵溪支就是宋末元初,为避伯颜兵乱来到新埭灵溪定居;平湖石庄沈氏在明初迁到新埭石庄繁衍生息;平湖当湖李墩马氏在宋南渡时来平湖落脚等,不一一列举。本文要叙述的是,明初从南直避难来到平湖新埭北溪的戈氏。新埭戈氏也称平湖北溪戈氏,自元末明初避难落脚戈溪以来,已经有约660年的时间。
一、北溪戈溪概述
地本无名,因人或因事或因事件而名之。
平湖北境华亭乡(现新埭镇)有一块地域,东靠上海塘,南连坍牌楼,北靠汪德坊,被称之为溪里或溪佬(方言)。元末明初,世居南直隶的戈氏,因战乱避难南下,聚居于溪边,并在两岸搭建茅屋,垦荒觅食,繁衍生息。此溪佬,后来便叫为戈家溪,简称戈溪,也叫北溪。
民国《平湖县续志》载:“北溪在邑北境戈溪坊,戈氏世居其地。”自戈氏定居戈溪以来,耕读传家,诗书继长,不断壮大,逐渐成为平湖的一个大族。北溪戈氏自明初落地以来,虽然科举不显(500年间,只有一人戈用泰考取进士,其他大都为秀才),但文学成就令人刮目相看,非同一般。诗词、绘画、书法以及医学,声名显赫,成为当地文人雅士的集散地,被称为“风雅戈氏”。因戈思齐的《垂裕堂集》,戈定的《戈氏训言》,戈温如的《北溪志》《戈氏家乘》等有关戈氏的家族著作已经佚失,对戈氏的族谱难以整理完整,只能大概梳理一个脉络,以概览戈氏自明初到民国的一段家族史。
二、北溪戈氏迁徙溯源
根据《平湖县志》(明程楷)记载:南直戈氏来自很早时期的夏国,“过氏裔出夏,以国为姓,过与戈实同祖也,后传为洛阳任氏,名象贤者护驾南渡,高宗赐复今姓,象贤弟象隽又得复姓戈……”
北溪的戈氏来自南直隶。南直,明朝行政区划,其范围大致于现在的江苏省、安徽省、上海市,相对于北直来讲。清顺治二年(1645),南直隶改为江南省。
元末明初,社会动荡,匪患不断,各路强人并举,一片战乱。活动于江南一带的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部势力最大,经常转战于本地,百姓深受战火之苦,纷纷举家外逃。居于南直的戈氏难以在原地生存,向南方逃难,后张士诚部被朱元璋所灭,戈氏在洪武初年避至北溪。落脚北溪后,明皇朝日趋稳定,天下已相对太平。于是,戈氏就在北溪定居下来。平湖文人胡昌基(字星禄、号云伫,副贡生),也就是《续槜李诗系》的编撰者,在戈温如《适我庐诗钞序》中写道:“吾当湖戈氏以风雅著称。自修庵(戈定远)御史后,若龙村(戈思齐)布衣《垂裕堂集》、晴寰(戈用泰)比部之《适适轩集》、带如(戈金汤)明经之《郊游诗》,并见于朱竹垞(朱彝尊)《明诗综》、沈南凝(沈季友)《槜李诗系》。入国朝则有伯林(戈律)秀才之《汲古堂集》、翔千(戈朝英)秀才之《咄咄出房集》、东海酒徒(戈志熙)之《孑遗堂集》《管窥集》、不碍山人(戈守智)之《偕存集》,为今阮芸台中丞《輶轩录》所采。盖明洪武(约1385)中,其乡征士(戈定远,举秀才行征辟士,交趾(云南)副使)始南直徒居兹土,子姓繁衍,衣冠与奕、世德济美,数百年于兹矣。”
三、北溪戈氏的复兴
北溪戈氏迁徙后,励精图治,逐渐走向稳定和复兴,特别是明清两代秉承“耕读传家”的理念,一代一代勤俭持家,积蓄家底,向上发展。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戈氏文人辈出,成就卓越,被称为“风雅戈氏”。
明洪武后期,社会稳定,北溪戈氏广交当地有识之士,开始融入本地社会,交流也日趋增多。在明皇朝建立三十九年后,即永乐四年(1406),北溪戈氏家族的始祖戈定远应朝廷选拔,出任河南道御史。当时,明皇朝刚刚建立,急需优秀人才治理朝政。社会上读书人相对较少,在国家需要大量人才的情况下,即使是个诸生,也会成为朝廷的可用人才。戈定远也只是个贡生,就直接辟荐被委以治理一方的重要岗位。戈定远出任河南道御史,标志着北溪戈氏开始走上了为明皇朝效力的征程,这只是北溪戈氏的初兴,也为戈氏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之后,北溪戈氏跌宕起伏,历经磨难,处于不稳定的阶段。这种谨慎小心,如履薄冰的境况,直接影响着家族的兴旺。就戈定远本人也经历了相当危险的处境。就在戈定远出任河南道御史不久,被奸人弹劾,险遭不测,所幸皇帝英明,澄清事实后,反而升任云南按察副使。但是,在当时的皇权社会里,如若皇帝英明还好,如果碰到昏庸皇帝,朝野被奸臣所掌控,皇帝自己也难以左右。许多忠臣也会惨遭迫害,不仅自己的性命不保,还会株连九族。在这种情况下,为官者在官场上格外谨慎,对待政治特别敏感,正所谓官场险恶。最后,戈定远还是没有逃脱被陷害的厄运,被迫辞官还乡。
戈定远还乡之后,他认真审视当时社会的形势,真正看到了当时官场和社会的险恶,嘱其后人,只管自己习文著书,耕种田地,尽量少管外界之事。这种家训深深影响了戈定远的子孙后代,尽管其后人中又出了几位秀才,但都谨慎面对当时社会。当然,到了明中期,北溪戈氏的后人对戈定远的嘱托也有所不遵,读书博取功名,为社会出力还是必要的,是社会的主流,也是读书人报效国家的职责所在。所以,戈氏后人大多还是参加了科举考试,但大都名落孙山。所以,在之后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北溪戈氏又过起了平静的田园生活,又一次走进了低谷,在社会上影响力不大。
明万历年间,北溪戈氏再度崛起。明代的万历年间,是整个明代比较稳定的时代,虽然万历皇帝因足疾而多年不上朝,但他还是在内宫清理朝政,重视国计民生,重用社会人才治理国家,使国家进入了较为昌盛的时代。万历前期,北溪戈氏,抓住了这个有利时机,与时俱进,重新注重举业,积极参与科举考试。明万历十七年(1589),北溪戈定远的曾孙戈用泰考取三甲第一百八十九名进士。戈用泰考中进士,是北溪戈氏历代文人中,取得科举成就的最高学子。当时,平湖县共举两名进士,另一名就是陈九韶(字宗舜,任刑部郎中)。从此以后,北溪戈氏进入了一个新的辉煌时期,这标志着,北溪戈氏在明代的复兴,也是北溪戈氏走向大族的标志。
此外,当年与戈用泰同科进士还有很多,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就是其中之一。董其昌出生于松江华亭县,华亭县与平湖县近邻,明宣德五年(1430)之前同属海盐县,因此,戈用泰与董其昌也算是同乡。起初,戈用泰被授予北直涞水知县,后来升任刑部郎中。而董其昌初授翰林院编修,后来升任礼部尚书。俩人同朝为官,关系非同一般。而且,都才华横溢,通禅理、工诗文,他们对学识有着共同的研究和见解,有着很多的共同语言,董其昌是“华亭派”书画的主要代表,而戈用泰是其成员之一。但从个人专长来说,戈用泰擅长诗文,而董其昌更擅长书画。
董其昌虽然与戈用泰是同科进士,但董其昌的年龄要比戈用泰大,所以在官场上也显得比较老练,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声,就坚决辞官归乡,几次反复起用。戈用泰年轻,很崇拜董其昌,有事就请教董其昌。一次,戈用泰闻得一点不利的政治风声后,听取董其昌的意见,以家父年老为由,毅然辞去刑部郎中之职,回到北溪。不久,董其昌也辞官归乡,由于俩人有着共同的爱好和追求,再加上两家相距不远,董其昌出游会友,共同探讨书画,就来到了平湖北溪。当时,正值戈用泰家宅刚刚落成,尚未有堂匾。在戈用泰的热情邀请下,董其昌欣然为其写下堂名:“宝善堂”三个楷书大字。北溪戈氏得到董书堂匾后,视之为宝,在老宅堂上挂了三百多年,直到20世纪60年代,戈氏老宅翻建时,才被毁掉。
四、北溪戈氏主要人物及成就列举
平湖北溪戈氏,受儒家“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思想的影响,戈氏家族一直致力于家族和社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理念。戈氏虽然科举不显,但在文艺、医学上成就了“风雅戈氏”的独特气质。
戈氏迁入北溪后,逐渐发展,很快成为当地大族。戈氏在发展的同时,经常接济周围百姓,出粮赈灾,治病救人,多有善举,以德化人。其宅第西南旁边的观音桥,就是戈氏出资建造,极大方便了乡人通行。清代新埭文人俞金鼎在《泖水乡歌》中记载:“明朝末年,有戈姓者在溪上观音堂前建造一桥,名为观音桥。”
北溪戈朝荣,清乾隆时县学生员,擅长小儿科,医术精湛,创“纯阳阴虚”之独特见解。乾隆十三年(1748)秋天,本邑发生大的疫情。戈朝荣倾囊制药,施救病人,分文不取,活者无数。他平时在乡里,为人谦和,乐施好善,深受邑人赞许。平湖戈氏儿科从此世代相传,闻名于乡里。他的后代已经居于平湖县城当湖镇,子戈恩、戈镜庐,孙戈金萱、戈竹圃,玄孙戈书涛、戈秋堂等,分别在县后底东首和西首开办中医诊所。民国11年(1922)戈秋堂子戈宝森,出任平湖县医学学会首任会长。
北溪戈宏地,字厚斋,太学生,乾隆丙子年(1756),平湖发生饥荒,他出赀赈灾,被当时嘉兴知府李星曜旌之曰“惠同桑梓”。
平湖北溪戈氏在家族得到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回馈家乡父老,体现了一个有担当的家族责任。同时,也展现了“风雅戈氏”的包容和宽厚。戈氏后人读书立言,悬壶济世,数百年间,出了许多人才,著作更是宏伟,并修有《戈氏家乘》,但现在已经遗失。
戈定远,字尚武,号修庵,平湖人,始迁新埭北溪。明永乐四年(1406),由贡生选为河南道御史,后升交趾按察副使。工古文辞。
戈思齐,字子贤,号龙村。嘉靖、隆庆布衣。著有《垂裕堂集》。子用泰。
戈用泰,字来阳,号晴寰,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初授北直涞水知县。涞水位于当地要冲,民情疲顽,税监四出,又水旱为灾,用泰悉心抚字,复里甲,省徭役,疏通盐商,讯释无辜,采石开矿,皆以身捍民,即上官怒形于色,亦不顾。后来,升任南刑部郎中,其间,因念父思齐年高,辞官归里。归来后,终养服阕,廷推者再,卒不赴,里居闭户寂静。著有《晴寰文集》《适适轩诗集》。宁献王朱权有《送定远归觐诗》:“柏台御史久思亲,泗水津头望白云。几处别情春晚路,隔年小梦夜归人。嘉禾海上青山冷,萱草堂前白发新。此日天心应可鉴,由来孝子是忠臣。”
戈律,字伯乙,号伯林。明崇祯时诸生。少聪明,凡县府学宫考查皆夺冠。长于诸子百家均浏览。晚年杜门课子孙,有古高士风。著有《权书》《汲古堂诗文集》。
戈定,字长发,诸生,早年失父,由外祖父仲涵公抚育成人,举康熙五十四年(1715)乡饮宾(明清时期的一种荣誉称号,授予德高望重的贤能之人,与当地官吏一起主持庆祝丰收、尊贤养老、宴饮欢聚等活动),敦善好施,人称长发戈先生,著有《戈溪训言》,训迪子孙。《戈溪训言》主要反映理学思想下的立家立身之言,在当时颇具影响。康熙五十六年(1717),举人冯坛是戈定的表侄,他在《戈溪训言序》中说,戈定“其平时立心制行,兢兢于谨身寡过”“每遇嘉言懿行多识之,以蓄其德,或胸有感触,辄随手抒写,藏诸箧中,以训子孙。”雍正年间拔贡冯几,字孟三,号幼茗,是冯定的内弟,他在《戈溪训言序》中说,“士既不获,置身廊庙著功名,则立德、立言其最重矣。顾德无尚瑰奇,言无取枝叶,务求诸根本切实之地,著为实行,抒为荐论,则可以持身,可以淑世。”作为长发岳父的同邑进士赵宣也曾为《戈溪训言》作序,赞扬其家训思想。戈定后裔蜚声庠序,世守祖训。为此,冯几认为戈定非但立德立言,其功也可谓著矣。子奏勋,诸生。
戈志熙,字虞三,自号东海酒徒,康熙年间诸生(秀才),居北溪,善诗,为乡先辈所赏识。自负才气,诗作清新雅炼,有宋人风格,不拾人牙慧,人皆以狂生视之,屡试不得志。居北溪杜门著书。室名曰:“孑遗堂”。著有《东海酒徒外集》《管窥草》《孑堂集》等。
戈守智(1720—1786),字达夫,号双溪,诸生,奏勋子。年十九补博士子弟员,经义外兼工骈体韵语,为平湖陆南香(陆培、清雍正甲辰进士)前辈所赏识,才名四方。仁和杭世骏、钱塘厉鄂、秀水诸草庐等一流名士与之订交。乾隆二十二年(1757)帝“南巡”,平湖贡士三人被选定面见皇帝,一是蒹葭张云锦,二是清溪沈初,三是北溪戈守智。当时,戈守智因患足疾病乃放弃召试,大家都为之惋惜。后来,戈守智遍游名山,北至扬子江(长江),南至荆襄,所至名士倒屣而访,积蓄遂丰。又擅长临池,临摹古帖至六百余种,碑碣皆亲手摩拓,年少时即著有《汉溪书法通解》八卷。金陵书肆视其字为珍宝,可与当时热销的高士奇《江村销夏录》相比,其《帖法》,长洲沈德潜曾经作长歌题赠,戈守智“天才卓越,屡质棘围”,年六十七尚在应试诸生,后为学使赏识,但也只以白发止于诸生。六十开外,每天仍日课蝇头小楷数千,后人争为至宝。后又著有《汉溪偕存集》《邗江杂咏》《入楚吟》《紫琅小草》。其《书法通解》后入《四库全书》目录,成为书法史上的精品佳作。
戈守义,字逐和。增广生。读书敦行,尝馆陆氏,距家三许里,暮必归侍其亲。成婚匝月,偕妇归省,方张筵款,闻父感微疾,急归侍。性廉静,闭门讲诵,不与尘事。著有《春秋讲义》。
戈宏地,字厚斋,太学生,乾隆丙子年饥荒,他出赀赈灾,被当时嘉兴知府李星曜旌之曰“惠同桑梓”。
戈温如,字韫石,国子监生(秀才),住北溪。胡昌基《适我庐诗存序》中,言其为戈征士十七世孙,有《赏菊吟》,曾刻魏塘小泉居士赏菊诗册,一时,地方诗人传咏其事。温如力学工诗,搜罗地方文献,并助胡昌基续沈季友《槜李诗系》,录清朝以来遗诗。著《星溪诗存》《适吾庐诗抄》和《北溪志》。其中《星溪诗存》后入陈东堂《芦川感旧诗》。
戈书涛,字芸岩。好读书,不事举业,乃博通医理,于儿科一门尤有心得。擅吟咏,工绘事,举笔潇洒,人争誉之。咸丰庚申(1860)后,做客沪江。尝画《寻梅写照图》,遍求题咏,半多知名人士。
戈桂馨,字蟾仙,居北溪,助父戈葆清从医,太平天国平定后,与其弟戈桂芬入学为诸生,清光绪二年(1876),乡试中解元,后又五次礼部考试未中,则转为教职,为学子领考,晚年掌管乍川观海、九峰两书院。
晚清时期,北溪戈氏分支较多,其主要传人是戈牧亭。其子戈云程、戈月程一生从事教职。民国初期,戈月程任平湖县教育训导。戈月程子戈攀黄、戈葆清。戈攀黄子戈宗法。
戈宗法(1903—约1975),名组文,以字行。复旦大学毕业,获商学科学士,英语较好,毕业后,曾先后执教于金山县中、浦东中学、无锡县中、无锡商业高中(任该校教务训育主任)、武汉汽车制造厂职工子弟学校。
民国时期,戈宗法是北溪戈氏家族的主要代表,其子女有5人:戈以梅、戈以林、戈以柱、戈以棻、戈以机。在抗战形势最严峻的时候回到平湖,住当湖镇书院弄(混堂弄)33号。四十年代初,戈宗法在平湖办起鹉湖补习学校,专门补习中文和数理化等,组织学生抵制日文。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应平湖县县长关振东的邀请,戈宗法担任平湖县立初级中学校长兼教务处主任三年。1950年,戈宗法从平湖县城回到戈溪,1982年病故。
建国后,北溪戈氏后人较多,他们正遇新中国大开发、大建设,一个个学业有成后,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忱,奔赴祖国各地,把自己的青春和知识无私地献给共和国建设的伟大事业。
除了以上这些平湖北溪戈氏人物以外,还有许多戈氏族人在平湖当地很有威望且学术水平较高。据《平湖县志》记载,在明清二代,平湖北溪戈氏有许多人担任了本县“乡饮宾”这个角色。“乡饮宾”可能大家都不熟悉这个称谓,乡饮宾的意思是指饮酒的宾客,乡饮酒礼的宾介,具体是指乡饮酒礼中担任宾介的角色。乡饮宾的选拔标准严格,通常选择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与当地地方官吏一起主持这一活动。乡饮是古代一种庆祝丰收和尊老、敬老的宴乐活动。
明万历年间(1573—1620),戈用杰、戈训、戈用传担任乡饮宾。明崇祯十年(1637)戈用光担任乡饮宾。清顺治至康熙年间戈金纶、戈定、戈方柱担任乡饮宾。戈氏连续不断的担任乡饮宾,说明戈氏在明清二代,在当地具有很好的影响力,其家族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均能堪称大族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