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优良
《风轻云淡》
秦自黑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老秦是我在当湖高级中学任教时的老同事和老朋友。
1998年6月的一天,校长跟我说:“等会儿有位老师要来校应聘,你一起去听一下课吧。”来的人就是老秦,四十开外的年纪,很精干又很儒雅的样子。他的名字很有特点,所有在场的人一下就记住了,我甚至据此推想,这应该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听校长说,老秦来自湖南,很优秀,在当地还担任校长。新学期开始,老秦就成了我的同事。他儿子初二转学过来就读于我校初中部。第二年,以我校高中部教师为班底,加上新招聘的教师,成立了一所新的高中——当湖高级中学。我带完一届高三,回到高二任年级组长并做班主任,老秦刚好高一上来,也是班主任,于是接触多了。几个班主任都非常投合,而老秦年纪最大,为人温厚随和,做事认真严谨,管理班级很有办法,所以,大家都愿意向他讨教。后来我调离了学校,但在市教研活动中我们还经常碰面,还一起研讨、命题、批卷。他给我的印象还是勤勉随和,严谨敬业。老秦从教34年,一半时间都在当湖高级中学。
2015年,老秦退休,闲居北京,彼此间的联系少了。日前,手机响起,一看竟是老秦!老秦说,趁着“当高”老师的出书热,也想凑个热闹,出一本书,让我写一篇序。我虽感惶恐,但还是非常感谢老秦的信任,于是欣然允之。打开老秦发过来的书稿一看,内容真不少,文类兼及小说、散文、诗歌和随笔等,其中过半作品都是退休以来7年多时间内所创作的。看到他退而不休,老有所为,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真是让我钦佩有加。
读着老秦的书稿,我首先感到的是一种真真切切的亲近感。
一则是因为我们曾在同一片文学的沃土里耕耘过。2000年10月,在老组长潜问根老师的倡导下,我校语文组创办了自己的教师文学刊物《垄上行》。教学之余,老师们为诗为文,自娱自乐,开开心心“垄上行”。这在当时的全国中学界好像很少见,一时引来了许多关注的目光。刘国正、肖复兴、于漪、顾之川、郭永福等众多语文教育专家及文学名人欣然为《垄上行》题词,这更激发了老师们的创作热情。这期间,老秦一直是坚定的支持者和积极的参与者,每期必有他的大作,而且质量很高。他的作品逐渐见诸《嘉兴日报》《嘉兴教育》《中国教师文学》等报章杂志,多篇作品收录于国内几家出版社出版的文集。2003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离了学校,但《垄上行》一直蓬蓬勃勃地发展着。几年下来,每位教师都积累了不少作品,2005年,学校从已刊出的9期《垄上行》中精选了部分作品,每人编成一个小专题,结集正式出版了《垄上行——同行共赏一路歌》一书。2014年,又出版了续集《当湖听潮》。之后,随着积累的日渐丰厚,教师个人的作品集便应运而生了。先后有潜问根老师的《长不大的圆圈》,许明观老师的《一苇杭之》,翁文松老师的《白莲飘幽香》,陈年兴老师的《难忘的岁月》,沈国强、俞蓓蓓老师的《盐河棹桨》等,现在又有老秦的这本《风轻云淡》。有人曾以“白马湖现象”作比,那是万不敢当的,我们只不过是草根写作。但教师的文学创作确成一时之盛且经久不衰,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是实实在在的。
二则是因为老秦的文字中有我熟悉的水的音韵在流淌。从大的地域来说,我们同属江南人。所以,水是老秦文章一个极为重要的元素,也增添了文字的灵动,这让我这个水乡人读来倍感亲切。如果要说有所不同,那就是平湖属于河湖密布的水网地带,多的是温婉流转的“小桥流水人家”;而老秦出生的鄂州和曾经工作的岳阳面对的是长江和洞庭这样浩瀚的大江大湖,有的是“月涌大江流”“波撼岳阳城”这样的雄阔气象,而且两地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所以他的文字更显大气概,更有文化味,特别是写家乡的那组文章,极有地域特色和文化韵味。而从出身来说,我们同属农家子弟,也一样经历过连吃饱饭都成为奢望的年代。不同的是,比我大几岁的他家里兄弟姐妹更多,还做过几年真正在泥土里跌打滚爬的农民,对生活的艰难更加刻骨铭心,体味也就更为深刻。所以他写父母兄妹、写母校故土、写劳动生活的那些文字体察细微,感情丰沛,直击人心。
旅行随笔和游记在老秦的文集中占了很大篇幅,也是极具特色的一组文章。和一般见闻式的游记不同,老秦的游记特别丰厚,历史人文和现实世界相交叠,自然景观和人生感悟相交融,纵横捭阖,联想丰富,自有一种格调。比如《魅力敦煌》“洞窟与人物”一节,既有冒着高温,忍着干渴,在全无商业气息的莫高窟“愉悦地享受着纯净的文化气息”的现场感,又有对莫高窟开凿历史,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综合艺术的娓娓叙说,还有对洞窟发现者王圆箓、壁画临摹者张大千和当今守护者樊锦诗的联想式补叙和精当评说,再加入个人对莫高窟曾经遭遇的悲剧及当今毁坏文物的事情还屡有发生的感悟和慨叹,整篇游记内容丰满,视野开阔,收放自如,极具立体感。
大凡语文老师,都曾怀揣过文学的梦想,但亲身实践、试水写作的实在不多,而能一以贯之、终身写作的更是少之又少。而老秦就是这少之又少的终身实践者。和老秦的为人和治学相一致,他对文学创作始终怀有一份虔诚和敬意,他认为写作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他对写作有自己的理解,那就是:“写作不是自娱,而是自省;不是炫耀文字,而是践行责任。”他也的的确确一丝不苟地坚守着自己的这一写作原则。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老秦平时亲自“下水”和学生同题写作,每年高考之后,他还和本校其他老师一起写高考下水作文。“仰望固然能带来美的遐想,但也可能产生错觉;近观虽然可能少些美感,但更易接近事物的本真:所以无论是看人还是论事,我们都要校准角度,拉近距离,并多取客观公正的平视。”(下水作文《〈星星〉的启示》)像这样的理性思考正是学生所缺少的,而他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生活感悟启迪学生,用自己的写作来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
老秦不是一位专业的写作者,却把写作完全融进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并用写作来承载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愿有‘游刃有余’、‘运斤成风’的本事和‘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磅礴力量,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创造出绚丽精彩的人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生命的姿态》)像这种关注当下社会生活、传递正能量的警策之句在老秦的文章中俯拾皆是,让人获益良多。
所以,他的文章多了一种社会主人翁的精神,多了一份忧患的意识。对现实世界的真切观照、对人生经历的真实记录、对师友亲朋的真情抒发,都是老秦这本文集给我的阅读感受。他的文字纯净而不夸饰,真实而不造作。特别是退休后,他对生活仍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对世界仍保持着探究的热望,对社会仍保持着敏锐的触角,这是极为可贵的一种文人品质。
这本集子就是老秦数十年来和这个世界的人、事、物的真诚对话,是社会世态的真切映射。读着,读着,脑海里突然闪出稼轩的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若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绿水长流、青山不老,那么,世界同样会把灿烂的阳光照进我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