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徐玉霞
通讯员 郑凯欣
本报讯 还未进入平湖市老鼎丰酿造食品有限公司内的“老鼎丰酱油”省级非遗工坊,一股浓郁的酱香便扑面而来,这是食物穿越时光而来的味道。正式踏入后,只见五六百只“戴着”竹斗笠的酱缸在今年新修缮的露天晒场上整齐排开,颇为壮观。近日,在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公布的第二批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省级非遗工坊名单中,“老鼎丰酱油”省级非遗工坊入选,足见平湖“老味道”的历久弥新。
工坊内,老鼎丰酱油酿造技艺第八代传承人袁卫中穿梭在这些酱缸之间,仔细观察缸中黄豆的颜色变化,并不时拿起木桨搅动,让每颗豆子都充分享受阳光的照射。“这些酱缸都是从祖辈传下来的,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了。”袁卫中介绍,老鼎丰酱油酿造技艺最早可追溯到1847年,如今已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传承和坚守。
传统手工艺是承载匠心的种子,只有将它植入大众生活的土壤,才能长成茂密的参天大树。工坊在秉承百年酿造技艺的同时,还持续开发新产品拓宽市场,先后与冠生园、五芳斋、三珍斋等国内数家大型食品企业合作,并积极参加各地展会,探索出了非遗产业化的发展模式。目前,酱油年产量可达2万吨。
非遗工坊,不仅是非遗产品的“生产地”,还是不断扩散非遗魅力的“传播地”,持续培养着非遗传承的新力量。“平湖糕点”省级非遗工坊也是入选此次省级名单的工坊之一,它于今年4月重新亮相。在工坊内的赵氏糕点文化展示馆的墙面上,月饼、撑腰糕、绿豆糕等平湖传统糕点的制作工序一目了然,还能看到一整排的古法糕点制作工具。
“樱花造型的绿豆糕、菠萝味的撑腰糕,都是我们不断尝试创新的内容。”“平湖糕点”省级非遗工坊负责人赵启涛说,他们除了不定期在工坊内开展研学课堂外,还走进社区、学校,讲解平湖糕点的制作流程和技巧,并亲自示范,指导家长和孩子们动手制作。
非遗工坊的设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重要平台。近年来,我市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以“保护、传承、开发”为主线,通过“非遗+产业”“非遗+旅游”等模式,广泛推广非遗文化,推动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目前,我市已建成省级非遗工坊3家,嘉兴市级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