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付良
近日,我市25个体育场地试行向社会开放,市民通过预约,携带有效证件即可入场锻炼,更好地满足了广大市民就近就便参加体育健身的需求。
倡导全民健身,完善的硬件基础是刚需。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截至去年年底,共建有体育场地3117个,场地总面积255.7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7平方米,居嘉兴第一。这基本解决了城乡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硬件基础,但仍存在资源分配不均衡、场地总量不够等情况。公共体育场馆、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有助于更好实现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缓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
说实话,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免费开放或低收费开放,不是什么大新闻,却是一件实实在在的民生“暖心事”。这既是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服务社会、与社会加强沟通和互动的重要方式,也是盘活现有体育设施、构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有益举措。正因如此,我市把“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列入了政府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此次25个体育场地试行向社会开放后,我市还将根据试运行情况,不断完善开放工作体系,计划明年开展第二批机关企事业场地向社会开放,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去哪儿”健身的问题。
学校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体现了政府服务民生的担当作为,是回应群众诉求的有力举措。在全民健身蔚然成风的当下,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免费开放或低收费开放,不但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运动机会和场所,还切实降低了市民的经济负担,能吸引更多人加入到体育运动中去。
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一项涉及政府、学校、群众等多方的系统工程,推进过程中必然面临着不少挑战,比如人身安全的保障和事故处理、设施的维护投入、学校和单位的管理等。这意味着开放只是第一步,后续稳健的配套运营应及时跟上,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写好“后半篇文章”。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学校体育场馆建设和维护的投入力度,规范意外伤害责任等问题。学校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应转变观念,用精细化管理服务回应社会关切。广大市民要积极配合学校、单位的合理安排和要求,自觉维护场馆的卫生条件和运营秩序,在享受红利的同时,争做文明健身的表率、社会文明的使者。如此才能确保“试行”变“推行”,最大限度地确保制度善意落实到位,最终成为市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