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远
记社会事,传正义者,是为记者。世人提起记者,或赞“无冕之王”,一杆笔、一架摄影机,成为舆论的风向;或叹一句世风变化资本为王,新闻已死,记者已无。在流量为王,热搜变幻,自媒体翻涌的当下,职业记者还能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存在吗?
但这些“大主题”,其实离我们这些小镇“玩家”有些远。
作为一名乡镇通讯员,我在乡镇为记者们的采访做好前期人员、场地对接,看着一年年有刚毕业的新人入职,看着有人为现实折腰离开,看着有人寻寻觅觅,几年白了少年头。作为地级市的一线记者,生活加班赶稿中“颠沛”,即便是一年一度的记者节,大家也是笑称“新闻民工的自我剖析日”。
日夜奔波是常态,因为我们的社会,就是由24小时、365天组成的,每一个时刻,每一天,都有社会性事件发生。春日的农时、夏日的风雨、秋日的丰收、冬日的霜雪,凌晨的海上捞鳗苗、日出的城市美容师、傍晚的回城车行路、深夜的执法护交通……因为记者是用笔和镜头讲述故事,记录社会事件,所以需要他们出现在每一个时刻,每一个现场,哪里有新闻发生,哪里就有大家奔忙的身影。
还记得年轻的小记者说:“上班路上接到排班表,上午出现场,下午出现场,中午吃饭都得想着怎么写稿,午休是不会休的,不然哪有时间写稿。进了这行,走路都要习惯用小跑。”
也记得夏日战高温,报道建筑工人的坚守,摄像记者扛着二十几斤的机器,一路爬到了厂房建设房顶,安全帽下汗水在脸上一趟趟地留,记录下工人们质朴的笑容和不屈的精神。在摄像机镜头拍不到的地方,是两管藿香正气水顶着年轻人同样的坚守。
又或者是台风天,追着台风跑的女记者,在风雨大作的海塘上现场报道,80多斤的体重要拴着绳子站立,背后是数十米高的海浪,风雨下显得有些狼狈,身边是镇街道的相关负责人,一样满身是水地回答着提问。就是这样简短又艰辛的对话,却在每一个台风来临的时候,给在家、在岗的百姓们,传递出一份安心。
时光如梭,今年他架起了摄像机,也架起了老花眼镜,明年哪位老师也要退休,依旧奔跑在阡陌之间。新闻是每天定时播出、准时推送的,365行的工作时间,都是记者的工作时间。
关注环境保护,深夜跟随职能部门现场抓“电鱼佬”;播报民生实事,真实体验社区适老化工程;问政政府部门,春节年年乡镇一把手访谈……
高大上的描述,记者是记录时代风云,用笔和镜头讲述故事,接地气地说,记者记录实时,描写社会百态。镜头背后的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奔波,打破所有的“信息茧房”,让我们更多地去了解我们的社会。记者节,记者并不能休息,他们还是忙忙碌碌,在镜头后,将社会真相,交给普罗大众,将社会正义,传递你我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