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佳敏
“记者?我们小陶也是当上大记者了。”“等以后有什么新闻得第一时间告诉我哦。”朋友们在一旁打趣。那是离开学校后,第一次和朋友互相交流起毕业后找的工作,大家都对我投来了赞许的言语和目光,这对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为什么会选择这份职业?”,在面试时被问道。“因为记者是正义的、是社会问题的诉说者,我想成为这类形象的一员。”我毫不犹豫地回答,甚至为我的答案有些沾沾自喜。“面对台风的迎面呼啸,仍朝着镜头报道着最新的天气情况”“成为地下记者,曝光‘黑暗势力’的不法行为”“每天奔跑在各个现场,与同行抢第一手新闻资料。”……这些紧张而又刺激的场景,是我在走向这个岗位之前,对于记者这个职业的全部认识和憧憬,想象着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现实,成为他人心中的超级大英雄。
然而,现实是“走,去会议现场。”一本采访本,一只笔,一个手机,屁颠屁颠地跟在师傅身后。2月的冬天,夜晚清冽的风吹得人简直“神清气爽”,会议室的灯照得全场通亮,庄重而又正式,室内暖风吹得镜片起了水雾,收收自己羽绒服臃肿的袖口,低头看到厚厚的大棉靴,拘谨与陌生感涌上心头,自己似乎与这里格格不入。会议进行,采访本上本来端正的字体变得歪七扭八,暖空调吹得昏昏欲睡。“糟糕,完全听不懂!民生工作、攻坚行动、多措并举……”第一次外出,让我认清了现实。我开始怀疑,自我否定。“我真的适合这份工作吗?”这个疑问萦绕在我心中。
时光荏苒,11月已至。“真的很感谢,辛苦你专门跑一趟。”‘有礼后生在身边’专栏的采访对象——大山支教老师李燕客气地对我说。如今,已经入职9个月,类似这种感谢的话在采访结束后,每每都会对我说上一句。感谢什么呢?我有些疑惑。直到后来,我收到了一条信息,“报纸上的报道我看到了,你们的宣传成功带动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其中!”我心中一震,原来我做的这些真的有人在关注,原来真的有人会因为我写的文字去出发做一些有意义的行动。自愿成为一名志愿者,99公益日、慈善一日捐,体验传统中医“三伏贴”技术……这些我写过的题材是不是也有更多的人看到去行动呢?心中的肯定如同指南针,毫无偏差地指向了南方。
是的,这应该就是记者的力量,文字的力量。对多数人来说,生活大都只有一种状态或模式。但做记者可以借助这一职业身份,短暂地体味不同的人生形态,关注更多普通人的故事,用自己的笔杆,写下属于我的视角,让更多的人看到、行动、实现。对我来说,这似乎就是最大的魅力所在。不需要成为所谓的“大记者”,而是让每一处微小的声音,都成为我前行的力量。
“为什么会选择这份职业?”“我想看到社会百态,最后明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我想现在的我会这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