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能
9月12日早上6点,经过12小时的长途飞行,我终于抵达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和初秋接近30度气温的平湖不同,这里刚刚迎来一股强冷空气,最低气温只有5度。火热的巴黎奥运会才结束不久,吹来的冷风中似乎还留存着奥运的气息。“奥运会的时候,有些人都说法国不装空调,条件很差,但其实这里确实很凉快,别说空调了,早晚还得盖条被子。很多自媒体都在跟风,根本没有求证过”,路上,从事地接的司机小哥知道我是记者,跟我吐槽起来。
没有来得及倒时差,我随同陆维钊书画院的工作人员一起,赶到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开始了忙碌的备展工作。作为此次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翰墨雅逸 青春华夏——当代中国大学生书法艺术海外巡展(法国站)》的随团记者,除了需要全程记录整个法国巡展的台前幕后工作,为项目结项和平湖对外文化交流做好素材的积累以外,我还要一个人完成新媒体短视频、新媒体图文、电视新闻、纸媒等多个平台、不同体裁的新闻报道。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旅游年,当今世界正在不断地融合,这次的海外巡展,是中外文化融合汇聚的一小步。而身处这个大时代的我们,又何尝不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融合?就拿包括我在内的众多传统媒体记者来说,身处媒体融合的时代,我们也在经历从单一形态向多元全能的转变,会写、会拍、会剪,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融媒体记者的必备技能。融合的过程也许会带来阵痛和挑战,但也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9月13日,法国巡展的开幕式顺利进行,写意的中国书法和篆刻艺术,与浪漫的法国文化就此碰撞交融,而我在现场,也通过文字、影像等各种手段,尝试用法国观众的视角,来讲好中国故事。
完成当天的所有采访任务回到酒店,已经是晚上8点多。巴黎的夜晚来得特别晚,太阳才刚刚下山,但由于时差6小时的关系,相对来说,平湖的第二天却来得特别早,而和开幕式相关的所有平台的报道都需要在第二天发出,这也是中秋假期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如果按照正常的作息时间,可能会出现我在休息,大家上班了,我起来了,大家下班了的尴尬情况。另外考虑到还要给编辑、审核等各个环节留下充足的时间,因此我自己这一关,必须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来克服6小时时差带来的交流沟通障碍,所以留给我的时间其实并不多!来不及休整,我快速进入了工作状态,整理思路,剪辑短片,完成文稿的撰写和视频的后期包装,2天连轴转带来的疲劳,此刻已经烟消云散。终于,在9月14日巴黎时间的凌晨2点,北京时间的早上8点,我赶在大伙儿上班之前,完成了各平台的报道内容,向编辑发送了过去。“好早啊”,后方的编辑说,“其实好晚了”,我说道,身处不同时区的我们发出了不同的感慨。我在法国的第一项任务总算顺利完成,但后方的同事们并没有迎来预想中的中秋假期,台风“贝碧嘉”打乱了大家的所有计划,这也是我从业14年来,第一次缺席台风的报道。“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突然想起了央视主持人朱广权的一段调侃。好在,平湖经受住了台风的考验,而法国巡展的开幕式报道也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在第二天登上了微博的热搜。
“网上看到消息了,这次台风,浙江防范得很好啊!”之前吐槽过的司机小哥,在接我们去往下一个行程的路上,又聊了起来。还沉浸在睡意中的我,不由地想到,从奥运会装不装空调,到台风的有效防范,大众已经习惯通过网络接受讯息,但是这个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准确与否,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反馈。而作为融媒体时代的记者,让信息快速准确地抵达,不正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