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林旭东
通讯员 冯 权 徐冰艳
【新闻印记】2019年7月2日,《嘉兴日报·平湖版》刊发了《平湖加快融入长三角港口群》的报道,7月1日,平湖独山港至上海洋山港外贸中转业务启动,标志着我市首条外贸集装箱中转航线“启航”。新航线的开辟进一步释放独山港码头吞吐能力,推动我市加快融入长三角港口群,为我市港口经济的发展翻开崭新的一页。
【奋进足迹】来自国内外的远洋巨轮徐徐停靠在港口,船舱一打开,整个码头便开始繁忙运作起来,吊机轰鸣,运输车辆来回穿梭,码头运力全开,不久便将船舱内的货物卸载一空。码头的另一边,一艘艘满载的货轮从我市的港口出发,按照既定航线,将货物送到目的地……当前独山港已建成23个外海生产性码头,这样的装卸场景成为了码头每天的日常,在一片繁忙中,港口经济充满活力。2023年,独山港区完成港口吞吐量5512.01万吨,同比增长3.22%,其中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9.30万标箱,同比增长30.93%。
平湖面朝大海、背靠上海,拥有浙北唯一的深水良港——独山港,“前海后河”特色突出,5万吨级船舶直达海港,内河千吨级航道辐射长三角腹地。优越的地理位置给予了平湖持续壮大港口经济最好的自然条件。2016年,独山港口岸正式取得国际通行证,自此码头泊位对外启用不断提速;2019年,平湖独山港至上海洋山港外贸中转航线开辟,进一步释放港口吞吐能力;2022年,独山港一次性开放泊位7个,港口能级不断提升;2023年,我市又发布了《平湖市(独山港区)海河联运枢纽主干港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7)》,从加快发展港航服务业等方面着手,计划建成绿色现代、保障有力、运行高效、海河一体的长三角地区海河联运枢纽主干港。
“我市规划建设万吨级泊位数40个,当前有6个万吨级泊位及1个海河联运内河港池在建。今年1至9月,已经完成投资23亿元,港口建设有力有序。”市港航管理服务中心港口生态科相关负责人说。
港口建设是激活港口经济、提升贸易活力的根基底座,一个个港口码头的投资建设,将平湖的临海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目前,投资58.6亿元的独山海河联运示范项目已全面开工,其中,B21、22号泊位和Ⅱ号内河港池将在本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进一步发挥我市独山港区特有的深水岸线资源优势,对提升港口配套能力,加快临港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独山港区B25、26号多用途泊位工程施工现场,工人们身影忙碌,伴随着阵阵机械轰鸣,整个项目的建设现场火热。B25、26号多用途泊位总投资16.2亿元,可同时靠泊2艘3万吨级船舶,或同时靠泊1艘5万吨级和1艘1万吨级的船舶,设计年通过能力集装箱70万TEU,件杂货8万吨。即将建设完成的独山港区Ⅱ号内河港池工程总投资9.8亿元,新建21个500吨级内河泊位,项目将结合内河港区与航道的优势,实现外海与内河的无缝衔接,同时发展海河联运平台,可有效提高内河在港口货物集疏运的比例。
畅通海河联运内外通道,需要码头和内河航道的共同配合。我市锚定“2024年实现三层96标箱集装箱船舶通达嘉兴港”的目标,快速推进沿海及内河航道建设。此外,我市还规划新建27个1000吨级内河码头、4个500吨级泊位和14个300吨级泊位,为海河联运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今年上半年,我市实现集装箱海河联运量7.25万标箱,同比增长40.88%;内河泊位完成货物吞吐量481.84万吨,同比增长20.47%。
【延伸阅读】平湖拥有27公里的黄金海岸线,拥有经略海洋最宝贵的自然条件。港口码头的建设,是平湖将黄金海岸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也是推动港口经济发展的根基。近年来,我市将建设世界一流强港为目标,在高水平交通强市“4210”框架下,全力推进海港码头和集疏运体系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大投入,建设大水运,不断提升港口海运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