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贵芳
前些日子,我在朋友圈晒出发表的文章,见到高中时期的文学社指导老师第一个点赞,似有春风拂面,心生欢喜。
加入文学社,也许是因缘际会。那时候,我中考失常,意兴阑珊地来到这所学校,无心学习,一心想把文学社当作精神的后花园。社员大会上,我见到了老师。他眉目温润,一身普通的衬衫透着一股诗意气质。讲起文学社的历史,他侃侃而谈,如数家珍,最后一句话直抵内心:“写文章的人,要耐得住寂寞。”
那几年,文学社社社员诗歌繁盛,散文小说并茂。当我还专注于小我情思的抒怀时,社友们已在历史的风云里感叹社会的变迁,解构历史、针砭时政……不时让我惊叹。我从来不敢轻易将作品示人。有次,社里组织即席作文比赛,比赛前一天,老师特地找到我,嘱咐我务必要参加。我心头一颤,有些受宠若惊,询问老师原因。他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我看过你不少文章,你的文字功底很好,要多展示一下自己呀!”
他大概不会知道,那两句看似无心的话,收获了我多少感动,重塑了我多少信心。以至于后来,我从事的工作虽与文学无关,但只要想起他如灯的目光,也暗暗告诉自己,要坚持笔耕不辍,对得起老师的肯定。
后来,我鼓起勇气,主动申请成为文学社编辑。文学社定期出社刊,我们几位编辑经常相约放学后,窝在小小的活动室里一起装订。这繁忙的装订时光,无疑成了我们文学社生活中最亮丽的一段。在装订间隙,老师不忘为我们“开小灶”。他介绍给我们很多精彩的诗文,有很多我现在还记得,比如汪曾祺的《大淖记事》,沈从文的《边城》等。兴之所至,他也会站在电视柜上,为我们朗诵海子和顾城的诗。而我印象最深的,则是他对故土文化的眷恋。他常带着我们到处游荡,也是在他的影响下,我才发现用方言朗诵古诗词之美,并一度为之沉迷,从而走上朗诵之路。
精神视野一宽广,我经常文思泉涌,不时利用夜修的零碎时间来写作。老师住学校宿舍,夜修结束后,我带着草稿,披着一身的月光去找他。老师总是掐准时间,冲好工夫茶,笑盈盈地站在门口等我。悠悠茶香中,我翻开前一晚交给他的草稿,顿时怔住了。短短的近千字文章,他的评语竟有七八百字之多!我一遍又一遍地读,评语里有对我文字的褒奖,也有对阅读书籍的建议,更有对我的鼓励。这又何止是一篇评语,分明是一颗跳跃着的赤诚之心啊!夜阑人静,我竟找不到一个形容词来表达我的心情。何以报答?唯有用更多的文章来回报老师的厚爱。文章越写越多,评语接续而来。月光和茶韵,见证着我文字的成长。
在我来不及回望时,高中结束了。老师也不再指导文学社,改为从事行政工作。此去经年,文学社这方后花园的沉静和纯粹却一直延续了下来。我们常常以文学社的名义到校园看望老师,聊起后花园的种种轶事。谈笑间,我们彼此心领神会:老师,就是后花园的灯,暖暖的,最惹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