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相生的文化、能工巧匠的技艺在有限的江南时空中,孕育出多胞胎似的古镇。“小桥流水人家”无限风光的背后,是“一河隔两岸,全靠小桥连”大同小异的水乡风格。可为何一代代游人还是乐此不疲奔走在古道上,流连在小桥旁?或许因为那一座座相似的桥梁,都在为各自的主人述说着不一样的善行故事吧!
广陈,明代平湖初建时的四大繁华集镇之一,有“濒海商地集广陈”之说。盐船河,这条京杭大运河的毛细血管,从广陈东西穿境而过。应势而生的大小桥梁,连接集市与集市、集市与民居,筑就了宋元时期广陈镇香火鼎盛的盛况。
普照佛塔何亭亭
普照教寺,为广陈东寺,前身为僧伽院,始建于唐咸通三年(862),宋治平元年(1064)改为普照院,明洪武初定为教寺。僧伽院是佛教僧众修行、居住和传法的场所;寺院既是僧侣的主场,又是信徒朝拜、祈福的地方;教寺除了具备一般寺院的基本功能外,增设更多的讲堂、经堂等教学设施,侧重对信徒的教导和教化工作。普照教寺名称的改换,体现的是佛教精神从出世到入世的转变。宋代进士程珪曾写下《敕建秀州海盐县普照寺基记》一文,从中可窥见这座古老寺庙的济世精神。全文如下:
儒家言涉于佛教者,以为夷服夷礼无益于中国之教,而墨言墨行有戾于圣人之门,乃古今之通论也已矣。然其为教,能使人归于善而不沦于恶焉。自汉而后,三国、两晋、南北二朝、隋唐、五代,无有不倾否?噫!非天道结优远,善根深固,其孰能兴于是哉?梁武帝溺志于是,而慨结生前善缘以植来生福果。知其果者,见其恳至而乐从;不知其果者,则为罔置勿听。故排释者后愈有之,而从释者后愈炽之,以见其真矣。
圣天子在上,命借化俗,重寺炫邦,备文以治诸,兼武以御于外,无兵革之患,有太平之欢,又八十载矣。吴之有郡曰嘉禾,郡之有邑曰海盐,邑之有镇曰广陈,广陈之镇濒海,而塔院之所繇兴,则自唐咸通三年海潮泛滥,将害粢盛,近镇三郡,务兴堤堰,荷鍤皆至,厥功惟茂,乃于曲浦之内,得石像一躯,众口称西天大圣之状,具而奏请,因赐其额,请道光焚修而住焉。有徒德因孙、邹子云于祥符九年增修,恢复九殿居其中,前则峙山门而表于东廊西庑,后列禅堂、僧房三十六。子云逝,惠祥继焉,法净可道蓝且思,外结众缘,内授衣钵。天圣壬申,不息己劳,不避寒暑,碎元遍叩。或施财发廪,倒箱助功,架肩叠足,而塔于是乎成就。众目睹之而生善念,群心结之以惟福田。其塔筑镇,民作利益,使无彼等,又焉能建净方之若是哉?
余忝佩帝辉,来躬兹盛,累届于院,会去处惠祥备起制基,丐文刊石,接续悠久。经今二百年,传付弟子可道令嗣香火,同知兴成之厥由,泯先人之旧业焉。故屡屡勤请,勿从坚让,始为言之。能以愿修己者,为众心之所仰,成大事之因缘,仍值交符,遗志无愧。
大宋庆历三年癸未九月之吉元进士程珪撰。
这篇碑文,字里行间绽放出“人间佛教”的灿烂。题目中“敕建”两字,说明普照教寺是奉皇帝圣旨而建,目的在于“能使人归于善而不沦于恶焉”,可见该寺不仅仅是僧人独善其身之地,还承担着教人从善的社会责任。在整修扩建过程中,子云、惠祥、可道等几代僧侣信众,前赴后继,“不息己劳,不避寒暑,碎元遍叩”,历经千辛万苦,挨家挨户化缘,一分一厘,聚沙成塔,展现了排除万难、坚韧不拔的凡人精神。有寺必有塔,寺院是佛教活动场所,佛塔则象征着佛教的精神追求。天启《平湖县志》记载普照教寺“有塔巍然远望”。“施财发廪,倒箱助功,架肩叠足,而塔于是乎成就”,是众人的同心同德成就了它。“众目睹之而生善念,群心结之以惟福田”,佛塔又从意识层面引领着百姓用善念去创造和谐美好的物质生活。
但据天启《平湖县志》记载:“嘉靖三十二年,虑海寇登瞭,毁之,殿宇亦渐倾。”明朝时期,海盗常常勾结倭寇,劫掠财物,十分猖獗。为防止海寇登塔远望侦察,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普照教寺毁掉了佛塔。不过这不正应验了佛教经典《地藏本愿经》中地藏菩萨立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重誓吗?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牺牲精神,在此刻与爱国之情融为一体,温暖俗世。普照教寺以它的慈悲心护佑着盐船河两岸的父老乡亲。
然而,物质可毁,精神不灭!
万历十八年(1590),县令江环在破败的普照教寺树立碑石纪念,又豁免了当年涉及粮食生产的徭役,大大减轻百姓负担,用实绩留住了这块善心福地。
江环(1557—?),字启运,号晋云,福建漳浦县火田寨人,明万历十五年任平湖县令。一上任,就凭其出色的才干、见识,将沉积的案件审理清楚。万历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平湖连遭水灾、大旱、大疫,江环尽心赈恤,平米价,设粥厂,救民于水火之苦。不久后,江环从平湖启程,升任贵州道监察御史。在检举弹劾中,不畏权势与显贵,并从国家大局考虑,数次不顾个人安危,营救被捕朝臣,弘扬中华正气,继续着他的行善之旅。
清代道光年间,朱为弼将留有佛塔成就文字的塔砖残石雕琢为砚,方树本将此事作歌以志之:
未央零落青霞片,铜雀随风堕为砚。
古瓦徒夸汉魏宫,澄泥近构招提院。
广陈古刹东湖涘,咸通三载光华始。
普照佛塔何亭亭,闪日摩云耀紫金。
猝然倭寇海上来,兵戈到处飞尘埃。
人民城郭余无几,琳室禅宫安在哉。
转眼沧桑一加首,浮云变幻归乌有。
塔址犹存芳草坡,遗砖偶拾诗人手。
土质青黄分二色,劫火销残炼此石。
琢砚天然品自佳,独留四字标遗迹。
案头不可无此君,妙看聚墨长氤氲。
佛前倾滴莲花露,底须重割端溪云。
朱为弼(1770—1840),字右甫,号椒堂,又号颐斋,浙江平湖人,清朝官吏、著名金石学家。光绪《平湖县志》记载:“为弼在谏垣,疏凡二十馀上,侃直不阿。服官内外三十馀年,不喜躐进,以勤慎廉洁受知。殃后,家无馀赀,士大夫重之,记入祀乡贤祠,旨允之。”
方树本(1770—1840),字根遂,号竹坪,浙江平湖人,世人评其为“端谨君子”。诗文小说、琴棋书画兼通,“续洛如诗社”成员,著有《咏花轩遗稿》。
普照佛塔早已灰飞烟灭,但佛塔下的善根,几百年来潜滋暗长,深入人心。它庇护之地的人们,承前启后,借助自己的职位特长能力,传承它的精神,普度一方众生。
广济广福广施德
《华严经》有云:“广渡一切,犹如桥梁。”普照教寺的前后就有两座桥。
普照教寺前十字街南端盐船河上,建一桥为“广济桥”,俗呼“寺桥”,由乡绅陆序主持修建。它是盐船河西口的第一座桥,沟通南北,促进商贸繁荣。同时,它还兼具审美功能。作为“广陈八景”之一,有竹枝词《广济赏月》描绘它:“十字街头广济桥,行人登桥步步高。盐河两岸景虽佳,唯此赏月分外妖。”想象一下,月明风清之夜,三五成群,结伴而行,登桥望月,享受美景,何等惬意!广济桥大大提高了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
普照教寺后所建之桥名“广福桥”,其中因果,天启《平湖县志》有张宁所撰的《广陈镇重建广福桥记》:
广陈镇古属嘉兴路海盐州,今析平湖邑。其土高亢燥烈,斥卤皆旱陆。惟中界一水限南北,东接新仓镇十二里许潜通于海,西接鹉湖二十有七里,潮生潮落,朝暮不一其状。自古尝建桥梁于斯镇普照寺南,年久圯颓而弗克振。凡遇水涝、隆冬冱寒,车马阻绝,民病其涉,无不咨嗟,吁天曰:“古者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尝病其涉也,夫何斯桥久圮而不振耶?”普照僧松翠峰与其徒聪偕土人具其事以告,前广德州知州陆公子厚告其母,王氏乐施己资一百二十两。于成化十六年庚子七月二十六日,鸠工复建斯桥于前所,不终岁而成,题曰广福桥。斯桥之成,人皆免其徒涉之苦,过者感之,莫不谓曰:济人于一时者,其恩浅;济人于悠久者,其恩深。此济人者不必目前之小惠而惟存经久之远图。既以乘舆舸舰以济人非不厚且重也,但乘舆舸舰有时而弊,不过济人于一时尔,曷克保其久而致恩之深耶?然能济人之久而恩之深者,莫要于桥梁。桥梁乃王政一端,仁者一事,此要津之不可废缺者。今斯桥之济于斯土者,不但一朝一夕之恩而已,将以千斯年万斯年之久,其恩何其深且久耶!岂彼乘舆舸舰之小惠济人于一时者耶?吾何敢忘耶!
文中提到的盐船河,划分南北,向东流向新仓镇十二里左右后汇入大海,向西通往鹦鹉湖有二十七里长,潮起潮落,早晚景象不一。古时曾在普照寺南面建过桥梁,但年久桥塌,没再重修。一旦遇到河水泛滥、寒冬冰冻的灾情,车马无法通行,百姓困于出行,没有一个不唉声叹气,向天呼喊道:“先前十一个月造成小桥,十二个月建成大桥,我们从未担心过出行的问题,为何这座桥倒塌许久却不重建呢?”普照寺和尚松翠峰与弟子释聪,召集当地人一起,准备将此事向上请求,不到一年桥就建成了。这座广福桥建成后,大家都免去了涉水过河之苦。过桥者感慨不已,无不认为:助人一时,恩情浅;助人长久,恩情深。助人行为不能只着眼当前小利,而应长远谋划以求持久不衰。用车马船只渡人的恩情不是不厚重,只是它们某些时候会出现弊端,仅能渡人一时罢了,怎么可能给人持续不断的便利呢?然而能惠及百姓渡河的长久之策,没有比造桥更重要的了。
文中提到了建桥的资金来源。“普照僧松翠峰与其徒聪偕土人具其事以告,前广德州知州陆公子厚告其母,王氏乐施己资一百二十两。”广福桥的修建资金主要依赖募集。古时地方财政收入大部分要上缴中央作为皇室花销、官吏俸禄、军队饷银等大宗支出,地方截留很少,用来修桥的少之又少,故谁想建桥谁想办法。由于桥梁能渡千万人,僧侣成了筹资建桥的主力军,并且凭借佛门的影响力,带动一大批善男信女加入到捐资的行列,如上文中提到捐出一百二十两的知州之母王氏。经济实力较强的官吏,也乐意捐俸捐廉,以己之力,造福一方百姓,尽到“为民父母”的担当。富户乡绅,通过捐资建桥,便民出行,赢得了好口碑。原来,先人早就通过“桥”暗示我们,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实现怎样的人生价值,只能靠自己创造!这些以“利他”为初心而修建的桥梁,命名时往往自带佛教意蕴,如寺前的“广济桥”,内含“普度众生”之意;寺后的“广福桥”,即为“广施福田”之义。这些桥名,提醒每一位渡桥者,以德报德,因果轮回,福泽绵延。
《六祖坛经》有云“智者心行”。亮出“此济人者不必目前之小惠而惟存经久之远图”观点的记文作者张宁,就是这样一位知行合一的智者。
天启、光绪版《平湖县志》记载的张宁为福建瓯宁人,天顺六年(1462)任平湖县令,任期四年。而这座桥“于成化十六年庚子七月二十六日,鸠工复建斯桥于前所,不终岁而成”,竣工时间在1480年,远超他的任期,此时张宁应改官他乡或回到原籍,没有写作动机,会不会此张宁另有其人?
无独有偶,《海盐图经志》也记载了一位张宁(1426—1496),字靖之,海盐人,景泰五年(1454)进士。天顺四年(1460)出使朝鲜,成化元年(1465)出任汀州知府,成化二年(1466)以疾辞归,家居三十年卒。平湖是宣德五年(1430)从海盐分立出来,也就是说张宁童年时,平湖还属海盐县,或许在他心中,广陈可能依然属家乡,家乡的古道热肠早就在儿时张宁身上打下了精神的烙印。何况广陈有位大名鼎鼎的赵孟坚,性格耿直,才艺绝佳,两人颇多相似,张宁完全有机缘效仿其他文人,在三十年闲居生活中,走访孟坚故地,写下记文,传扬美德。此外,《海盐图经志》中收录的张宁成化四年(1468)所作《海门寺碑记》,与这篇《广陈镇重建广福桥记》异曲同工。故而,这篇记文的作者极有可能是海盐张宁。
这位张宁曾漂洋过海到朝鲜,化干戈为玉帛。天顺四年,附属国朝鲜发生内乱,朝鲜王诱杀邻部毛怜卫都督,导致都督之子兴兵复仇。明朝廷决定降旨谴责朝鲜王,尽力制止这场仇杀。张宁临危受命,冒死出使朝鲜,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直面强悍的朝鲜王时,大义凛然,慷慨陈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安排同行的武忠展现了神勇的射技。恳切的言辞辅以武力的震摄,使朝鲜王最终承认错误。张宁的善举,为朝鲜人民驱走了战火屠城的厄运。他是大爱无疆的践行者!
不管张宁是谁,他们都将至爱大善的精神化作文字,流传乡梓,使其“将达千万年之久”!
而今,广济桥化身为盐溪公园的绿道,引领人们感受这个时代的真善美;广福桥原桥堍尚存,后人为它另觅桥面,合建成“李家桥”,依然在广结善缘;原址西北重建的普照教寺前,另立一座高架桥,每天承载更多的游客,带着凡人善行的故事,以更快的速度,走向万家灯火,布施德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教寺的光辉,普照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