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人文

从平湖带“埭”的地名 诠释江南“埭”的含义

■ 陆爱斌

江南水乡,河流蜿蜒,交叉纵横,徐徐流淌。

人们依着河流走向而生活,烟火气蔓延在沿河两岸。洗衣、洗菜、灌溉是江南乡野村落的流动画卷。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崇尚水、接近水、利用水、敬畏水。

水是生命之源,人们依水而居,农耕生产以水而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水有关的名词层出不穷、花样繁多、五花八门、非常丰富。如:埭、浜、港、堰、湾、厍、圩、塘、坝等。其中,与“埭”有关的名词,就有堤、堰、坝、圩、埂等。这些名词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的嘉兴、湖州、杭州、苏州、上海等地。

平湖带“埭”的地名很多,特别是集镇和村落。

平湖钟埭。古称钟溪,也称钟埭,千年古镇。明崇祯《嘉兴县志》载:“相传五代(十国)吴越(907—960)时,有钟姓氏族居此,故名钟溪。”

当湖马家埭。原当湖六里桥村,聚落呈湾形,因马家世居而得名。现为三港新村地块。

钟埭高家埭。别名网船埭,原属白马村,聚落呈丁字形。村民以捕鱼为业,后因世居高家而得名高家埭。

当湖韩家埭。位于原城关镇西部,地处万安桥社区,南北走向,在西小街万安桥南,北起安吉弄,沿河南至西杨家桥西堍。《平湖县志》(明程楷)沈懋孝《重建万安桥碑记》有:“今道州刺史肖南韩公倡议缮筑。”韩公居于万安桥附近,俗称韩家埭。

曹桥周家埭。平湖市曹桥街道勤安村地界,有个周家埭自然村落。据记载,明代嘉兴府东50里外有周姓居住,靠租地养蚕为生。后出了个名叫周义的人,中了进士,曾出任钱塘知县,因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升任御史。周氏也从此子孙繁衍,兴旺发达,成为大族。

林埭林家埭。史料记载,明代刑部员外郎林凤从外地迁来当地后,其子林桂在正德五年(1510)考取举人,正德九年(1514)中进士,先后任荆湖佥事、祠祭员外郎。其后代林中芳,在天启四年(1624)考取举人,任太仓州学正、教谕。林氏后裔在当地子孙繁衍,不断兴旺,逐大兴土木,形成林家埭集镇。

新埭旧埭。《平湖县志》(明程楷)都会条记载:“旧带(埭),县北三十里,与新带邻,陆氏族聚居之,亦称陆家带。”

平湖带“埭”的地名还有很多。新埭原丰收村有钟家埭、泖口村有黄家埭、旧埭村有南埭网埭;新仓镇原埭圩村有赵家埭、战斗村有周家埭、秦沙村有黄家埭唐家埭;独山港镇原金桥村有吴沈埭冯家埭;广陈镇原谢张村有东江埭戚家埭庄家埭等。

在这里“带”与“埭”都用作地名,有通假之意。如平湖的徐家带、钱家带、钟家带、林家带等,现在都写作“埭”,意为村落或集镇像飘带一样延展,一排排,一组组,虽不整齐,但错落有致。江南一带对于浜、里、栅、堰、圩、泾、溪上的自然村落集聚地常见的称谓。“埭”与“带”通假,还有在房屋的建造或村落的集聚上呈现。如房屋建造的规模比较大,前排、后排,就叫作前埭、后埭之说。

埭字,在村落、集镇的名称上使用得较多,但在其他表述方面并不多见。所以,有许多人对这个字非常陌生,一些杭州人,把“埭”(dai)读作(di)。其实,这是因为对这个字的含义不甚了解,也很少使用的缘故。

梳理各种版本的词条,从中归纳出“埭”字的基本含义。

《辞海》关于“埭”的词条:解释为堵水的土坝。《晋书·谢安传》有“及至新城,筑埭于城北,后人追思之,名召伯埭。”这是公元385年,谢安疏浚苏北运河,在现今邵伯一带筑埭蓄水利航。史书记载:谢安筑埭于新城北,百姓赖之,比作扶周之召伯。召伯,周公之弟,故名召伯埭,意为有德于民,而民感恩之。故此地后来就称作邵伯镇。

《古代汉语词典》关于“埭”的词条:堵水的土坝。古人于河流中水浅的地方,筑一土坝拦水,中留航道,以利行船。

《大广益玉篇·土部》关于埭,以土堨水。堨水是古代一种古老的水利工程,主要用于灌溉或者提供水源。

《正字通·土部》关于埭,以土雍为堰。本义为堵水的堤坝,又指船舶往来停靠,征税处。凡埭,征税之所,旧有程格。

从以上几种解释,梳理下来。埭,有堵水的土坝;一种水利工程;土坝拦水,以利航船;古时一种征税的地方。这四种意思,基本涵盖了“埭”的含义。但从江南实际考察,更有一种本意的理解。埭是一种地形状态,即低洼地带或河边的平地。这种地形态势是因为河水冲刷、沉积作用或其他自然因素形成的。村落集聚,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水源、搭建房屋的平地、可开荒的耕地等。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条件就是水路可四通八达。这个四通八达的水路就是进退自如,也是安全的保障,而不是无撤退可言。

平湖的“埭”,大多数跟族群迁移或者集聚有关。从平湖的望族迁移和族谱中了解,平湖的望族在宋末元初、元末明初迁移的较多。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朝代更替而避难迁移;另一个原因就是原集聚地狭窄,对于快速繁衍的族群,已经容纳不下,急需向外迁移。如旧埭,就是平湖世家大族陆氏从石牌里迁移到旧埭的一支。旧埭,原名旧带、陆家带,明清时期,是陆氏聚居之地。据考证,旧埭形成较早,约在13世纪后半叶,所谓陆淞入居(1483),逐渐成市。陆淞,明弘治三年(1490)进士,历礼部郎中、升光禄卿。子、孙二辈就出进士举人八位。据《平湖县志》记载,“明东滨公讳淞,石溪公讳杰,稚石公讳光弼,云台公讳光宅,三宅屋宇数千间”,其中还有“宝纶堂”“天心书院”“来鹤楼”等。这么大规模的房屋和书院,反映了当时旧埭的繁华和陆氏家族的兴旺,而耕读传家,诗书礼乐,更能体现陆氏家族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和贡献。清末本邑诗人俞金鼎的《泖水乡歌》有诗云:“书声隐约出平林,大竹园边绿荫深。陆氏当年书院在,梅花开处见天心。”旧埭的集市就在陆氏的聚居地逐渐形成,也是当时平湖境内较大的集市之一。

在明代嘉靖年间,平湖一带常有倭寇入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些大户人家及其建筑也纷纷被毁坏。陆家埭就在遭受多次洗掠后,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被倭寇彻底烧毁。之后,旧埭也便成为一片废墟。旧埭被烧毁后,人们再东移一公里重建陆家埭,即后来的新埭。《泖水乡歌》有诗云:“马家桥畔绿成蹊,旧埭偏居新埭西。埭上昔年成市集,而今村落树云齐。”这首诗说明旧埭在明嘉靖年间被倭寇焚毁后逐渐变成村落。而后新埭的兴起,也在旧埭的基础上得名新埭。所以,就有了“先有旧埭,后有新埭”之说。《嘉兴城镇》志载:“新埭原称旧埭(旧带),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为倭寇焚毁,后东移一公里重建市镇,遂称新埭(新带)。”

2024-09-02 ■ 陆爱斌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485663.html 1 3 从平湖带“埭”的地名 诠释江南“埭”的含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