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雨欣
本报讯 “这条岸线上,放眼望去都是能够形成蓝碳的植物,潮落的时候,岸边就会呈现一片碧绿的景象。”近日,记者在独山港镇白沙湾地带一片长达千米的新生滩涂上看到,一丛丛绿油油的小草沿着海岸线绵延开来,将岸线点缀得生机盎然。项目负责人牟鑫一边走,一边查看着滩涂。
别看这些小草个头不大,但在海岸生态修复中却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平湖被列入“光滩变盐沼”省级试点,从项目筹备、实施到验收计划历时一年,全力助推海边生态修复,是全省唯二的试点单位。海三棱藨草的种植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作为本地海滩涂的先锋物种,海三棱藨草是用于滨海盐沼湿地修复的有力帮手。原本这片新生滩涂只有零星海三棱藨草分布,还伴随着互花米草这种快速繁殖的外来入侵物种。依托“宜草则草、宜滩则滩”的总思路,我市在独山港镇一千米岸线以及乍浦镇山湾100亩区域滩涂率先开展盐沼生态修复和碳汇功能研究,探索“生态修复+蓝碳增汇”的“光滩变盐沼”新路径。针对独山港试点新生滩涂只有互花米草和零星海三棱藨草分布的原貌特征,一场互花米草清除、修复盐沼湿地生态的攻坚战在独山港海岸边开启。“我们利用‘机械+人工’的方式,对互花米草深挖根除,并进行跟踪监测。通过使用移栽苗类和种球种植的方式,对一千米岸线实施海三棱藨草人工种植,帮助快速繁殖和扩张。”牟鑫说。
从“零星”到“碧绿”,这是平湖探索“光滩变盐沼”新路径取得的成效。今年,我市积极推进试点工作,进一步明确碳汇提升路线图,建立工作推进机制,研究编制《光滩变盐沼平湖试点项目实施方案》。而早在2020年,平湖就建立了海三棱藨草等盐沼植被的育种基地,此次种植的种球也是基地培育的。“建立盐沼植被的育种基地,通过研发滨海盐沼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构建以海三棱藨草为主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并着力建立完善的监测评价体系。”牟鑫说。一系列整治组合拳,让滨海盐沼湿地重焕生机。
海岸焕发新绿,海鸥、螃蟹等小动物也回到了栖息的家园,生物多样性逐渐丰富起来,潮滩生态功能得到了有效提升。目前,独山港和乍浦山湾两个试点区域的建设工作已全面完成并通过中期验收。我市还持续监测斑块区域,对互花米草覆膜除治区内二次入侵的植株及时拔除,通过补充播种、培育高抗种球和高密度植生毯等方式,实现海三棱藨草的快速种植和恢复扩张。目前,已经实现独山港样段斑块内互花米草实生苗复发率抑制率达90%,山湾样段内拓展原生海三棱藨草面积达50%。